时间: 2025-04-29 14:1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19:04
芦洲一点明,知有渔人泊。
江溟杳不分,谁方在高阁。
是时孤雁去,应认光中落。
在芦苇丛生的洲头,微弱的灯光闪烁,知道有渔人停泊在这里。
江水深邃,仿佛没有尽头,不知道是谁在高阁上。
此时孤雁正南飞,应该是看到了光影而落下。
本诗没有特别明确的典故,但“孤雁”常象征孤独与离别,常见于古诗词中,寓意深远,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诗风格清新自然,情景交融,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和端式上人十咏其九渔舟火》创作于梅尧臣晚年,正值宋代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渔人生活的向往和对孤独的感慨。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寂静的江边夜晚的景象,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乡之情。开头两句“芦洲一点明,知有渔人泊”通过灯光的点缀,勾勒出渔舟停泊的宁静画面,渔人的生活在这里显得格外惬意。然而接下来的“江溟杳不分”,则将视野拉向更广阔的天地,江水的深邃让人感到一种无边无际的孤独,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谁方在高阁”展现了诗人对身处高阁之人身世的好奇与思考,或许他想象着那人也在遥望这片江水,思索着生活与人生的意义。而最后一句“是时孤雁去,应认光中落”则回归到自然,孤雁的南飞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也象征着人们对归属感的渴望。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渔人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孤独与归属感的思考,展现了梅尧臣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感叹,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现了梅尧臣深邃的哲思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提到的“芦洲”指的是什么?
A. 长满芦苇的洲头
B. 高耸的山峰
C. 水流湍急的河道
D. 一片空旷的草原
诗中“孤雁”象征着什么?
A. 团结与友谊
B. 孤独与归属感
C. 繁荣与兴旺
D. 迅速与敏捷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A. 喜悦与快乐
B. 悲伤与孤独
C. 激昂与斗志
D. 平淡与无奈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更侧重于宁静的意境,而梅尧臣的《渔舟火》则融合了孤独感的思考,两者在意象表现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