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5:27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
予放浪江湖之日,乃久尽知其族性,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
《楚辞》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以是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
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起视椒榝则远矣。
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5:27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乃久尽知其族性,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楚辞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起视椒榝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足以代表一个国家,可以称为“国士”;女子的美丽足以代表一个国家,可以称为“国色”;兰花的香气足以代表一个国家,可以称为“国香”。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珍贵兰花,不必等到楚国的逐臣才开始珍惜。兰花很像君子,生长在深山幽谷中,不因无人而不散发芬芳;即使遭遇雪霜的严寒,也不改变本性,这就是所谓的隐世不染而无忧者。兰花虽然自带香气而身体洁净,平时显得平凡,然而清风拂过时,它的香气便弥漫于室内、堂前,这就是所谓的“含章而时发”。然而兰花与蕙的才德是不同的,世间很少有人能分清。回想我在江湖漂泊的日子,久而久之也了解了它们的本性:兰花像君子,蕙花像士人,大约在山林中十株蕙花才有一株兰花。正如《楚辞》所说:“我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因此可以知道,楚国人早已贱视蕙花而珍惜兰花。兰花与蕙花共生,刚开始并无区别,等到花开时,一株一花香气浓郁的就是兰花,而一株五七花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花。虽然蕙花不如兰花,但与椒榝相比则更远了。世人称之为国香,难道说在门口就不能去除吗?山林中的士人,因何不再回归呢?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擅长山水田园诗,常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兰花与蕙花的思考,借以表达对君子与士人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人情的观察。
《书幽芳亭》是一首通过兰花与蕙花的对比,探讨士人品德与社会价值的诗作。诗中,黄庭坚以兰花的高洁和蕙花的平凡为比喻,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不同品德的欣赏和社会认同。兰花象征着君子的品德,尽管生长在艰苦环境中,却依旧傲然开放,正如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士;而蕙花则代表士人,虽不如兰花高贵,但在数量上却更为庞大,反映了社会对不同角色的认知。
诗中提到“含章以时发”,深刻地表明了兰花在适当时机展现自己芬芳的特质,强调了机遇与价值的关系。这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植物的描绘,更是对人性、价值观的深入思考。通过这样的对比,黄庭坚引导读者思考社会中对人物价值的标准,以及在这个标准下,如何自我定位,选择生活的方向。
此外,诗中还提到“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引发人们对社会归属感与个人选择的思考。是选择追求名利,还是隐居山林,成为了每一个人需要面对的选择。通过对兰花与蕙花的细致描写,黄庭坚成功地将一种高尚的品德与自然界的美丽结合在一起,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哲理深度和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兰花与蕙花的对比,探讨了品德与社会认同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士人与君子角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 诗中“国士”指的是哪类人?
填空题: 在诗中,兰花象征____,而蕙花象征____。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兰”与“蕙”的对比强调了品德与社会认同的关系。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