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2:42
原文展示:
缁尘坐自染,白社偶相寻。俗子惭玄度,名僧即道林。三生空有偈,五蕴本无心。说法何须难,忘言悟已深。
白话文翻译:
身在尘世中,不知不觉已被染污,偶尔去白社寻求清净。面对俗世之人,我感到羞愧,而那些有名的僧人,就像是道林一样。虽然三生有缘,但留下的只是空洞的偈语,五蕴皆空,本无心。说法并不难,但忘言之后的领悟才是深刻的。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明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邃著称,尤其擅长五言古诗。此诗作于其隐居期间,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顺之在城西寺中隐居时所作,通过对尘世与清净的对比,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佛教修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尘世与清净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佛教修行的向往。诗中“缁尘坐自染”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尘世中的无奈和被污染的状态,而“白社偶相寻”则表达了诗人对清净之地的渴望。后文通过对“俗子”与“名僧”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高深境界的向往。最后两句“说法何须难,忘言悟已深”,则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唐顺之诗歌的清新自然和含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佛教修行的向往,通过对尘世与清净的对比,强调了超越心识、追求高深境界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缁尘”象征什么? A. 清净之地 B. 尘世的污染 C. 高深的境界 D. 高深的修行
诗中“白社”象征什么? A. 尘世的污染 B. 清净之地 C. 高深的境界 D. 高深的修行
诗中“玄度”象征什么? A. 尘世的污染 B. 清净之地 C. 高深的境界 D. 高深的修行
诗中“道林”象征什么? A. 尘世的污染 B. 清净之地 C. 高深的境界 D. 高深的修行
答案:1. B 2. B 3. C 4.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