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3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34:37
原文展示:
细泉深处落,夜久渐闻声。
独起出门听,欲寻当涧行。
还疑隔林远,复畏有风生。
月下长来此,无人亦到明。
白话文翻译:
细小的泉水在深处流淌,夜晚已经很久,渐渐听到了它的声音。
我独自起身出门去倾听,想要去寻找泉水流淌的地方。
我还怀疑泉水是否因隔着树林而显得遥远,又害怕风声会打扰。
在月光下我长久地来到这里,虽然无人相伴,却一直待到天明。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约766年-830年),字均之,号少隐,唐代诗人,著作颇丰,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之时。作者在夜间独自出门,倾听泉水声,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听夜泉》是一首描写夜晚静谧环境中泉水声的诗。开篇以“细泉深处落”引入,生动地描绘出泉水在夜深时的细腻与柔和。诗中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聆听泉水的情景,既有对自然的欣赏,又流露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夜久渐闻声”一句,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与宁静的气氛。独自起身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这细微声响的渴望与追求。随后,诗人又表现出对环境的敏感,“还疑隔林远,复畏有风生”,显示了他对细节的关注与内心的犹豫,这种心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恰到好处的诗意。
最后两句“月下长来此,无人亦到明”,更是将这份孤独与宁静升华,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对话的瞬间。整首诗情感真切,意境清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孤独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的思考,表达了在静谧的环境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鸣。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细泉”指的是什么?
A. 大河
B. 小溪
C. 细小的泉水
D. 湖泊
诗人为何在夜晚独自出门?
A. 想去看星星
B. 想听泉水的声音
C. 想找人聊天
D. 想回家
“月下长来此,无人亦到明”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的什么情感?
A. 孤独与宁静
B. 欢喜与热闹
C. 恐惧与不安
D. 忧伤与失落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