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8:56
仲父王佐材,屈身仇香位。
一从理京剧,万事皆容易。
则知无不可,通变有馀地。
器宇溟渤宽,文锋镆铘利。
憧憧洛阳道,日夕皇华使。
二载出江亭,一心奉王事。
功成良可录,道在知无愧。
天府留香名,铨闱就明试。
赋诗皆旧友,攀辙多新吏。
彩服辞高堂,青袍拥征骑。
此行季春月,时物正鲜媚。
官柳阴相连,桃花色如醉。
长安想在目,前路遥仿佛。
落日看华山,关门逼青翠。
行襜稍已隔,结恋无能慰。
谁念尊酒间,裴回竹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叔知的主簿,在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感慨万千。诗中提到他出身于王佐之门,屈身于仇香的职位,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熟悉了京城的各种事务,各种事情似乎都变得容易起来。他认为,只要通达事理,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诗人对洛阳的憧憬与期待,反映出争取功名心切的心情。
在回忆之前的二年江亭时光时,他心中始终怀有对王事的忠诚与信念。诗中提到的“功成良可录”,表达了他渴望被录取并获得名声的愿望。尽管他与老朋友赋诗唱和,却又不得不面对新同事带来的竞争压力。
在春天的旅途中,沿途的景色如官柳、桃花,鲜艳而迷人。他时常想起长安,觉得前路遥远又模糊。落日照耀着华山,关门的景象又让人感到青翠欲滴,思念之情涌上心头,而与爱人相隔的距离却让他倍感孤独。最后,他在酒宴间思绪万千,回忆起竹林中的乐趣与意境。
刘长卿,唐代著名诗人,生于663年,卒于729年。他为人耿直,才学出众,尤其擅长诗歌,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和人情世态。他在仕途上经历了多次波折,后任职于洛阳。
本诗写于唐代科举制度盛行时期,诗人因受命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借此表达他对前途的期待与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身世与地位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的旅程,展现了他对前途的希冀和对故乡的眷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官柳阴相连”、“桃花色如醉”,生动描绘了春日的美丽景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内心的情感也悄然流露,形成了自然与人情的对比。
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及“功成”“名声”,表明了他对仕途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而在描绘旅途的艰辛时,细腻的情感描写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尤其是“结恋无能慰”,让人感受到对未能与爱人团聚的惆怅。这种情感的深刻体现,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游子吟,更是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赴洛阳的旅程,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对功名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唐代知识分子的情怀与理想。
诗中提到的“王佐”是谁?
诗中提到的“铨闱”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