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0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03:18
寄崔闲
苏轼 〔宋代〕
道合何妨过虎溪,高山流水是相知。
与君一别无多日,梦到琅然夜榻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崔闲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中提到,虽然我们相隔不远,但只要心意相通(道合),即使是经过虎溪这样的地方也没有关系。高山与流水象征着知音,意思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君分别不过几天,梦中却仿佛回到了与君相聚的美好时刻,恍若在夜里的榻上共话。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高山流水”源于古代雅士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描述了二人志趣相投,伯牙弹琴,子期能听懂其意的情谊。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因而其作品多反映出人生哲理与对友谊、自然的热爱。苏轼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寄崔闲》作于苏轼与友人崔闲分别后,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与怀念之情。诗中流露出的情感,体现了苏轼对知音的追求与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苏轼与崔闲之间深厚的友情。开篇“道合何妨过虎溪”一语,既强调了两人心灵相通,又暗示出友谊的珍贵与不受距离限制的特质。接下来的“高山流水是相知”,则借用典故,生动地描绘了朋友之间的默契与理解。诗的后半部分“与君一别无多日,梦到琅然夜榻时”则更为感性,表达了在短暂分离后,仍然在梦中与朋友相聚的美好愿景。这种梦境的描绘,不仅显示出对友人的思念,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情感的丰富。整首诗情真意切,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苏轼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度与细腻,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高山流水”)、典故(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主题围绕着友谊与思念,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契合与对知音的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高山流水”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朋友之间的距离
B) 志同道合的知音
C) 美好的梦境
诗中提到的“虎溪”主要表达了什么?
A) 一条河流
B) 朋友之间的心灵相通
C) 友谊的挑战
苏轼与崔闲的关系是怎样的?
A) 朋友
B) 亲人
C) 同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