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3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37:43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
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
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
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
待听催檐泻竹声。
雪后到乾明寺,我在这里过夜。
门外的山光令人惊讶,
我踏着雪屐走在台阶前。
春风和花意误入长春苑,
云和月光长久停留在不夜城。
不允许牛羊踏伤洁白的雪,
且看乌鸦和喜鹊在新晴中嬉戏。
更应该带上被子留在僧人的榻上,
等着听那催促的竹声从屋檐下滴落。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因其才华横溢,常被称为“苏东坡”。他的诗、词、文、赋均有杰出成就,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苏轼的诗歌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在困境中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经过一场大雪,诗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宁静与美好,虽有身世之感,但心中依旧向往与享受当下的生活。
苏轼的《雪后到乾明寺遂宿》是一首描绘雪后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苏轼通过对雪后景色的细腻观察,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开篇即以“门外山光马亦惊”点出雪后山景的壮丽,令人惊叹;接着“阶前屐齿我先行”则将读者带入诗人的视角,感受到他在雪地中行走的轻盈与惬意。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描绘了春风、花朵与云月交织的美景,展现出一种人间仙境的感觉。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冬雪的消融和春天的即将到来,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延续。
后半部分,诗人用“未许牛羊伤至洁”表达对洁白雪地的珍视,而“且看鸦鹊弄新晴”则表现出自然界生灵的欢愉,增添了生活的乐趣。结尾的“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寺庙中静谧的夜晚,期待着竹子滴水的声音,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馨和宁静的气氛。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在艰难困境中依然热爱生活、欣赏自然的态度,体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哲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雪后自然的美景为背景,传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即使在逆境中,仍然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内心的平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长春苑”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田园生活
C. 离别的伤感
“门外山光马亦惊”中的“马”代表什么?
A. 诗人的情感
B. 自然的和谐
C. 生活的困扰
诗人最后提到的“催檐泻竹声”意味着什么?
A. 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的不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