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0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08:46
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
巧言搆人罪,至死人不疑。
掇蜂杀爱子,掩鼻戮宠姬。
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
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
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祗。
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诛之。
即便暗藏着阴险的手段,受害者却往往毫不知情。
用巧妙的言辞制造他人罪名,以致于冤屈到死者也不被怀疑。
像掳蜂者杀了自己的爱子,掩住鼻子杀掉宠妃。
弘恭陷害萧望,赵高图谋李斯。
阴德终会得到回报,阴险的祸害绝非无因。
人世间的欺瞒虽然可以存在,但天道是绝对难以欺骗的。
明理的人会有法律的制裁,隐秘的事物也会有神灵的惩罚。
如果能逃过灾难,不要私自高兴,鬼神必定会惩罚你。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受到广泛欢迎,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政治腐败、权谋斗争激烈的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通过历史事件的引入,白居易表达了对人间阴险手段和天道公正的思考。
这首诗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权谋斗争中的阴暗面,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展现了人性中的阴险与贪婪。开头两句“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表明了在权力游戏中,受害者往往对阴谋者的意图无知。这种无知不仅使得受害者的悲剧得以发生,也让阴谋者的行为显得更加狡诈。
接下来的几句中,白居易通过“巧言搆人罪,至死人不疑”,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威力和人心的脆弱。接着以“掇蜂杀爱子”暗喻亲情的破裂,揭示出在权力与私欲的驱动下,人们如何不惜牺牲最亲近的人。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如弘恭和赵高,都是权谋的代表,他们的阴险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人的人生轨迹。这种对历史的反思不仅让人警醒,也引发对人性及道德的深刻思考。
最后,诗人总结道“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强调了天道的公正,警示世人即使在黑暗中也要保持正直。整首诗通过对人事的揭露与对天道的信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深邃的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揭示历史中的阴险手段,表达了对人性贪婪和天道公正的思考,警示人们在权力游戏中保持清醒和正直。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反映了诗人对道德与法律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含沙射人影”指的是什么?
A. 直接攻击
B. 暗中伤害
C. 公开辩论
D. 深入交流
诗中提到的“阴德”是指什么行为?
A. 恶行
B. 善行
C. 中立行为
D. 旁观者行为
“苟免勿私喜”强调了什么?
A. 逃避责任
B. 不要高兴过早
C. 享受生活
D. 感谢他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