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5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59:56
杜甫的《即事》原文如下:
暮春三月巫峡长,
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
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
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
虚无只少对潇湘。
在暮春的三月,巫峡显得格外漫长,
明亮的白云在天空中漂浮,映照着阳光。
雷声突然传来,带来了千山万岭的雨水,
花香混合,宛如百种花香汇聚的芬芳。
黄莺在水面上飞过,又转身回去,
燕子衔着泥土,湿湿的也不在乎。
飞阁的帘子卷起,画中景象如在眼前,
但虚幻的情境少了几分对潇湘的思念。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为特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涵盖了历史、政治、自然等多个方面,风格多样,情感真挚。
《即事》创作于唐代,杜甫在政治动荡与社会动乱中,常常寄情于山水,抒发个人情感。此诗写于春末,正值春暖花开之时,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感受,描绘出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气息。
杜甫的《即事》是一首自然诗,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切联系。诗中描绘了暮春的景象,细腻地描绘了云、雨、花、鸟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首句“暮春三月巫峡长”以巫峡为背景,既设定了时间和地点,又引入了情感的基调,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皛皛行云浮日光”则通过明亮的白云与阳光,营造出一种轻快明亮的氛围。
“雷声忽送千峰雨”的转折,带来了气候变化的突兀感,仿佛暗示了生命的变迁与无常。紧接着“花气浑如百和香”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春天的气息,花香四溢,仿若百花争艳,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美好。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后半部分“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展现了黄莺和燕子的生动形象,生机勃勃。飞阁的卷帘则引发诗人对潇湘的思念,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过往的怀念。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过去的追忆,富有哲理性。
整首诗旨在表达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往的怀念,体现了杜甫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即事》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巫峡”位于哪个地方?
“雷声忽送千峰雨”中,雷声的作用是什么?
杜甫的《即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但杜甫更注重社会现实的反映,而王维则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两首诗在意境和情感上都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