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4:1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12:51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一作正春。
这首词写的是情感与自然的结合,开头描绘了风卷潮来,潮水又无情地退去,问钱塘江边的西兴浦口,傍晚的余晖映照几度。无需去思索过去与现在,仰望和俯视之间,昔日的人已不复存在。谁能像我东坡一样,白发苍苍却仍然无忧无虑?
我记得在西湖西边的地方,正是暮色山色最美的时光,空中弥漫着烟雾。算起来,能与诗人相知的人,如我与君这样的确不多。期望在未来的某一年,再次回到东边的海道,希望与谢公的高雅志趣不会相违背。西州的路,不必回头,让我为你沾衣而去。最后一句“正暮一作正春”暗含着春天的希望。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苏轼晚年,他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流亡生涯使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词中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也寄托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词作,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人生以及友情的独特理解。开篇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与“无情送潮归”,通过对比,表现出自然的无情与人情的有情。诗中提到的西兴浦口的斜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瞬间的珍贵。
在词的中段,苏轼自问“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表现出他对自己人生状态的哲理思考,尽管年岁已高,但内心依然无忧无虑,表明他对世事的看淡与包容。接着,回忆起西湖的美景,既是对过往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诗人希望未来能与友人再聚,继续追寻高雅的志趣,显示了对友谊的珍视。
最后两句“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更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表达了对友情的执着与希望。整首词在情感的层次上层层递进,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描绘了风的力量与潮水的自然状态,展现了自然的两面性。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设问,强调了时间的流逝,暗示诗人对往昔的回忆。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表达对时间的淡然,不再纠结于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自我认知,虽然年老,但心境依然自在。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描绘西湖的美景,反映出诗人对美的向往。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对朋友的珍惜与感慨,强调相知的难得。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期望未来的重聚,表达对友谊的期待。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不必回头,展现了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比(有情与无情)、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引发对人生与友情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主题思想:整首词围绕着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友情的珍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乐观态度。
诗词测试:
本词的作者是谁?
词中提到的“西兴浦口”位于哪个江上?
词中提到的“东坡老”指的是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