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0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06:23
《烛影摇红(次韵)》
作者:仇远 〔宋代〕
中酒情怀,怨春羞见桃花面。
王孙别去草萋萋,十里青如染。
不恨梨云梦远,恨只恨盟深交浅。
一般孤闷,两下相思,黄昏依黯。
楼依斜阳,翠鸾不到音书远。
绿窗空对绣鸳鸯,缕凭谁翦。
知在新亭旧院,杜鹃啼东风意懒。
便归来后,也过清明,花飞春减。
诗中表达了诗人在饮酒时的情怀,因春天羞于见桃花而感到怨恨。王孙离去,草地一片萋萋,十里间绿意如染。虽然不怨恨梨花和梦的遥远,只怨恨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却不够。两个人都感到孤独和烦闷,彼此相思,黄昏时分心情更加黯淡。楼阁在斜阳下,音信远隔,翠鸾的音信再也无法传来。绿窗前空对绣制的鸳鸯,情丝缕缕,究竟要由谁来裁剪。知道在新亭旧院,杜鹃在东风中啼叫,情绪显得懒散。即使回到这里,也已过了清明,春花已飞逝,春意减退。
仇远,字文达,号澄怀,宋代诗人,擅长词和诗,风格多情而细腻。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烛影摇红》创作于春天,诗人正值春日时节,饮酒抒怀,因春天的美景和离别的哀愁而感触颇多,故而写下此诗。
《烛影摇红》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离别、孤独等主题的深刻理解。开头便引人入胜,诗人以“中酒情怀”引出因饮酒而生的情绪,令人感受到这份情怀所蕴含的复杂感受。诗中春天的美丽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桃花的羞见、草萋萋的离别,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离愁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反差,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整首诗在意象方面丰富多彩,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如“翠鸾”、“绣鸳鸯”等,象征着爱情与希望。这些意象不仅美丽,更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诗末的“花飞春减”则是对春天流逝的无奈感叹,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短暂与珍贵。
全诗围绕春天的美丽与离别的伤感展开,表现了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情感的渴望。诗人的孤独感与对深厚情谊的渴求,形成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诗中提到的“王孙”是指什么?
诗中的“黄昏依黯”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