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1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14:25
越中寺居寄上主人
作者:赵嘏 〔唐代〕
野寺初容访静来,
晚晴江上见楼台。
中林有路到花尽,
一日无人看竹回。
自晒诗书经雨后,
别留门户为僧开。
苦心若是酬恩事,
不敢吟春忆酒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初到一座宁静的寺庙,欣赏晚晴时分江边的楼台。寺中小路通向花丛,然而一天过去,似乎没有人来打理那竹林。诗人在雨后晒干了诗书,留下门户为僧人开启。如果真是为了报答恩情,我是不会在春天回忆酒杯的欢愉的。
作者介绍:赵嘏(约 瑶山,生卒年不详),字子厚,号少华,晚唐诗人,擅长五言绝句,风格清新,内容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赵嘏在越中寺居住期间,诗人借此机会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与感激。
这首诗呈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诗人在野寺的宁静环境中,展现了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开篇以“野寺初容访静来”引入,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接着,通过“晚晴江上见楼台”的描绘,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结合,从而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而“中林有路到花尽,一日无人看竹回”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暗示着人们对自然的忽视与遗忘。接下来的“自晒诗书经雨后”展示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也隐含着一种自我修养的态度。而“别留门户为僧开”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尊重与宽容。
最后的两句总结了诗人内心的挣扎,表达了对恩情的感激,但也表明他不愿沉溺于酒杯的欢愉中,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清静的生活。这种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反映出他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对精神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例如通过“无人看竹回”表达了对自然的忧虑,情感深厚,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对友人的感激,以及对世俗喧嚣的淡泊。
诗词测试:
诗人为何选择在寺庙中居住?
“一日无人看竹回”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激?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