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洛原西望》

时间: 2025-04-26 00:28:49

诗句

筑城畏不坚,城坚心自毁。

秦树满平原,秦人不居此。

犹为泣路者,无力报天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28:49

原文展示

洛原西望
作者: 曹邺 〔唐代〕

筑城畏不坚,城坚心自毁。
秦树满平原,秦人不居此。
犹为泣路者,无力报天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筑城的忧虑,既怕城墙不坚固,又认识到即使城墙坚固,内心也会自我毁灭。秦树虽然在平原上生长,但秦人却不愿居住在这里。那些在路上流泪的人,虽心有不甘,却无力向天子报恩。

注释

字词注释

  • 筑城: 修建城池,这里指的是防御工事。
  • 心自毁: 意思是心里自我破灭或崩溃。
  • 秦树: 指的是秦地的树木。
  • 泣路者: 在路上哭泣的人,象征悲伤和无奈。
  • 报天子: 向皇帝报恩或报答。

典故解析

“秦”在这里不仅指代秦国,也象征着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诗中提到的筑城和泣路者,反映了战乱频繁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邺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风格深沉,常常反映历史变迁对个人的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作者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民众的疾苦,因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洛原西望》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开篇即以“筑城畏不坚”引入,折射出对国家防御和民众安危的担忧。紧接着“城坚心自毁”更是揭示了内心的脆弱和无奈,外在的坚固无法抵挡内心的崩溃,反映了对历史无情的反思。

“秦树满平原,秦人不居此”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自然环境优美,但因战乱而无人居住,反映出人心的离散和社会的破败。最后一句“犹为泣路者,无力报天子”则是对无辜百姓的同情,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统治者的期望与失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历史的悲剧和人性的脆弱,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深刻的社会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筑城畏不坚:表达了对筑城的恐惧,担心防御不力。
  2. 城坚心自毁:即使城池坚固,内心的崩溃依旧存在,反映内外矛盾。
  3. 秦树满平原:自然环境的富饶与人居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4. 秦人不居此:表明在战争的影响下,人民失去安居之地。
  5. 犹为泣路者:哀叹在路上流泪的人们,象征无辜与无奈。
  6. 无力报天子: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期待与失望,反映出无助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城墙的坚固与内心的脆弱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秦树象征着丰饶的土地,却无人安居,反映社会现状。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筑城的忧虑和民众的苦难,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揭示了在历史变迁下,个体的无奈与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筑城:象征国家的防御与安全。
  • 秦树:代表自然环境与历史的沉淀。
  • 泣路者:象征无辜的百姓与悲惨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筑城畏不坚”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城池的信心
    • B. 对安全的担忧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历史的向往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泣路者”指的是____

  3. 判断题: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悲观态度。

    • A. 正确
    • B. 错误

答案

  1. B
  2. 在路上哭泣的人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 《春望》:杜甫的诗作,反映了战乱对百姓的影响。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洛原西望》,同样体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后者则更多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诗词相关研究书籍
  • 唐代诗人作品集
  • 诗词鉴赏与解析的相关文献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四十四字成) 续古诗十首 其二 见小侄龟儿咏灯诗并腊娘制衣,因寄行简 晚归有感 宿府池西亭 池窗 水堂醉卧问杜三十一 题王侍御池亭 病中诗十五首。枕上作 送人贬信州判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风移俗改 鸡飞狗叫 双扇 魚字旁的字 稗官小说 国殇 包含荟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醮的词语有哪些 神构 三壬 清平世界 辖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耒字旁的字 主课 请由此亡 田字旁的字 单耳刀的字 包含淆的成语 韭字旁的字 黛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