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3:16
岁寒堂三题其三·松风阁
作者:范仲淹
此阁宜登临,上有松风吟。
非弦亦非匏,自起箫韶音。
明月万里时,何必开绿琴。
凤皇下云霓,锵锵鸣中林。
淳如葛天歌,太古传于今。
洁如庖义易,洗入平生心。
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
陶景若在仙,千载一相寻。
这座阁楼非常适合登临,阁楼上有松风的吟唱。
不是琴弦也不是匏管,自然发出箫韶般的音韵。
在明月照耀万里的时候,何必去弹奏绿色的琴?
凤凰从云霓中飞下,在树林中发出清脆的鸣叫。
如同古代的葛天歌,流传至今。
洁净得像庖丁解牛的技艺,洗净我一生的心灵。
怎么能不请来嘉宾,与我一起畅谈呢?
陶渊明的境界似乎在这里,千年之后仍然被人寻觅。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松风阁》是范仲淹在岁寒堂创作的三题中的一题,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高雅生活的追求。诗中描绘的松风和明月,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其隐逸思想。
《松风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在这首诗中,范仲淹以松风和明月为主要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交往的渴望。诗的开头“此阁宜登临,上有松风吟”,营造出一种优雅的环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清幽的松林之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美。
接下来的“非弦亦非匏,自起箫韶音”,展现了自然的声音与乐曲的和谐,暗示着人们在自然中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乐趣。“明月万里时,何必开绿琴”,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美的独特,无需借助人造的乐器来提升情境。
诗中提到的“凤皇下云霓,锵锵鸣中林”,用神话中的凤凰象征美好和宁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景。而后面提到的“洁如庖义易,洗入平生心”,则表明作者渴望通过这种洁净的生活来洗净心灵的杂念,追求一种清明和高雅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高洁友谊的向往,最后的“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是对理想交友的期待,呼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分享这份宁静与美好。
逐句解析:
此阁宜登临,上有松风吟:这座阁楼非常适合登临,阁楼上有松风的吟唱。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体现了登高望远的志向。
非弦亦非匏,自起箫韶音:不是琴弦也不是匏管,自然发出箫韶般的音韵。强调了自然的声音之美,说明自然本身就是一种音乐。
明月万里时,何必开绿琴:在明月照耀万里的时候,何必去弹奏绿色的琴?借用明月的意象,表达了自然的魅力超越了人造的艺术。
凤皇下云霓,锵锵鸣中林:凤凰从云霓中飞下,在树林中发出清脆的鸣叫。通过神话意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氛围。
淳如葛天歌,太古传于今:如同古代的葛天歌,流传至今,强调了古代文化的传承与永恒。
洁如庖义易,洗入平生心:洁净得像庖丁解牛的技艺,洗净我一生的心灵,表达了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怎么能不请来嘉宾,与我一起畅谈呢?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
陶景若在仙,千载一相寻:陶渊明的境界似乎在这里,千年之后仍然被人寻觅,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松风吟”使自然具有人格化,给人以生动的感觉。通过对比“非弦亦非匏”,强调自然的独特魅力;“凤皇下云霓”则运用神话象征,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高洁友谊的渴望,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范仲淹淡泊明志的精神境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松风”象征什么?
A. 友谊
B. 宁静与高雅
C. 财富
D. 战争
“安得嘉宾来”表达了什么愿望?
A. 希望有朋友来分享
B. 希望有财富
C. 希望有竞争者
D. 希望有敌人
诗中提到的“凤皇”象征什么?
A. 失败
B. 吉祥与美好
C. 忧愁
D. 贫穷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