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游长安诸寺联句。光宅坊光宅寺。中禅师影堂联句》

时间: 2025-05-19 03:23:15

诗句

名下固无虚,敖曹貌严毅。

洞达见空王,圆融入佛地。

——张希复

一言当要害,忽忽醒诸醉。

不动须弥山,多方辩无匮。

——郑符

坦率对万乘,偈答无所避。

尔如毗沙门,外形如脱履。

——段成式

但以理为量,不语怪力事。

木石摧贡高,慈悲引贪恚。

——升上人

当时乏支许,何人契深致。

随宜讵说三,直下开不二。

——段成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03:23:15

原文展示:

名下固无虚,敖曹貌严毅。
洞达见空王,圆融入佛地。
张希复一言当要害,忽忽醒诸醉。
不动须弥山,多方辩无匮。
郑符坦率对万乘,偈答无所避。
尔如毗沙门,外形如脱履。
段成式但以理为量,不语怪力事。
木石摧贡高,慈悲引贪恚。
升上人当时乏支许,何人契深致。
随宜讵说三,直下开不二。
段成式

白话文翻译:

诗中表达了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探讨。开头提到名下并无虚假,强调了修行者的严于律己。接着描述了洞察真理、达到空灵境界的过程,表现出一种融入佛教教义的境界。接下来提到张希(张拭)的一句警句,提醒人们从醉梦中觉醒。诗中提出“须弥山”作为不变的象征,表明其辩论的深度与广度。郑符(郑愚)对待权贵坦率无畏,回应也无所畏惧。接着用毗沙门神的形象,暗示外在的样子不重要。段成式以理为度,不谈神秘的能力。最后探讨了慈悲与贪恚的关系,表示在高层次的境界中,难以找到契机,提倡随缘而行,直指真理的本质。

注释:

  • 名下:指名声、名义之下。
  • :虚假,空洞。
  • 敖曹:指神态或气度。
  • 空王:空灵的王者,指达到一种无物的境界。
  • 须弥山:佛教中象征不动的山。
  • 郑符:指郑愚,唐代高僧,因其直率著称。
  • 毗沙门:佛教的守护神,象征保护与安宁。
  • 怪力事:指神秘或超自然的能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段成式,字子韶,号青原,唐代诗人,擅长诗文,尤其是佛教诗。其作品常表现出深邃的哲理和对宗教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佛教盛行的时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信仰和哲学的探讨,尤其是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实践。

诗歌鉴赏:

《游长安诸寺联句》是段成式的一篇重要作品,展现了其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修行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思索。开头的“名下固无虚”即明确了修行者要真实面对自我,摒弃虚妄的态度,而“敖曹貌严毅”则展示了内心的坚定。随后,诗人通过“洞达见空王”将心灵的觉醒与佛教的空灵哲学结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张希的一句警句提醒人们,真正的觉醒往往在于看透表象,反思自我。诗中提到的“须弥山”象征着不动的真理,而郑符的坦率则体现了对权威的无畏,突显出一种勇于直面现实的态度。整首诗在逻辑与情感的交织中,引导读者体悟到深刻的哲理:外在的形象不重要,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觉醒与慈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名下固无虚:表明自身的名声并非虚假,强调真实。
  2. 敖曹貌严毅:描绘出修行者应有的严肃态度。
  3. 洞达见空王:达到空灵的境界,理解佛教的真理。
  4. 圆融入佛地:融入佛教的世界,达到一种圆满的状态。
  5. 张希复一言当要害:提到张希的警句,指出其重要性。
  6. 忽忽醒诸醉:提醒人们从迷醉中觉醒。
  7. 不动须弥山:强调不变的真理。
  8. 多方辩无匮:指出探讨真理的方式多样。
  9. 郑符坦率对万乘:郑符对待权贵的直率态度。
  10. 偈答无所避:回应时毫不避讳。
  11. 尔如毗沙门:暗示外在形象的无关紧要。
  12. 外形如脱履:形象的轻松与随意。
  13. 段成式但以理为量:以理智为标准,不谈神秘。
  14. 木石摧贡高:象征高傲者的削弱。
  15. 慈悲引贪恚:慈悲可以化解贪恚。
  16. 升上人当时乏支许:提到高层次者的缺乏。
  17. 何人契深致:质疑谁能真正契合深意。
  18. 随宜讵说三:随缘而说,谈及三法印。
  19. 直下开不二:直接指向真理的本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须弥山比作不动的真理。
  • 对仗:多个句子在结构和意义上的对称。
  • 排比:如对郑符的描述,增强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佛教的真理、内心的觉醒以及对外在形式的超脱,强调真实的修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慈悲,是对当时宗教思想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须弥山:象征不动的真理与信仰。
  • 郑符:象征直率与无畏。
  • 毗沙门:象征外在的保护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段成式强调的修行态度是什么? a) 轻松随意
    b) 严肃认真
    c) 追求名利
    答案:b

  2. “须弥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不变的真理
    b) 迷惑的幻象
    c) 物质的追求
    答案:a

  3. 郑符的形象反映了什么? a) 对权贵的谄媚
    b) 对真实的追求
    c) 对名声的追求
    答案:b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凿渠谣 妾薄命 题画赠别 送任兵曹赴边 送越将罢镇 月夜游太湖 宿幻住栖云堂 喜从兄远归 江村乐(四首) 过湖南舟中卧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上校 酒有别肠 愻畅 面字旁的字 缘情体物 借箸代筹 包含涸的词语有哪些 踏筵 建之底的字 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大处落墨 糸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漏结尾的成语 里字旁的字 疏从 崆嵌 豆字旁的字 威胁利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