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5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55:33
观山灯献徐尚书 其一
作者:段成式 〔唐代〕
风杪影凌乱,露轻光陆离。
如霞散仙掌,似烧上峨嵋。
道树千花发,扶桑九日移。
因山成众像,不复藉蟠螭。
在微风中,影子变得凌乱不堪,露水轻轻闪烁,光影交错如同梦幻。
就像霞光洒落在仙人的手掌上,仿佛火焰在峨眉山上燃烧。
道旁的树木开满了鲜花,扶桑树在阳光下的映照中逐渐变幻。
因山而形成的种种景象,再也无需依靠神龙的形象。
段成式,字千里,号青禾,唐代诗人,生于唐代中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尤其擅长写景抒情。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物,情感真挚。
《观山灯献徐尚书》是段成式在一次游山时,受到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启发而作。徐尚书可能是当时某位官员,诗中通过灯光和山景的描写,表达对他的敬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文的敬仰。首联“风杪影凌乱,露轻光陆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微风拂动下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轻灵的意境。接着“如霞散仙掌,似烧上峨嵋”运用比喻,将自然景物与神仙、火焰相联系,表现出一种超然和美好的境界。在“道树千花发,扶桑九日移”中,诗人将自然景象与时间的流逝结合,传达出时光变化的感慨。最后一句“因山成众像,不复藉蟠螭”,则表现出诗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暗示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的力量。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非常成功,既有瑰丽的自然景象,又蕴含着哲理的思考,展示了唐代诗歌的高超艺术水平与深厚文化内涵。
本诗运用了比喻、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比如“如霞散仙掌”与“似烧上峨嵋”之间的对仗,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增强了诗意。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敬畏,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的精神境界。
诗中提到的“扶桑”代表什么?
诗的首联描述了怎样的景象?
诗中提到的“蟠螭”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