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故都》

时间: 2025-04-27 01:32:27

诗句

江南江北两风流,一作迷津一拜侯。

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32:27

原文展示:

江南江北两风流,一作迷津一拜侯。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

白话文翻译:

江南和江北这两地的风流人物,一位是在迷津中徘徊,一位是向权贵跪拜。最终的结果还不如隋炀帝,虽然破产,却仍能得到扬州的地盘。

注释:

  • 风流:指才华出众、风采卓越的人物。
  • 迷津:比喻迷惘的境地,这里指在事业或人生中迷失方向。
  • 拜侯:表示向权贵或有权势的人屈膝行礼,形容依附于权势者。
  • 隋炀帝:隋朝的皇帝,因奢侈和暴政而闻名,最终国家衰败。
  • 破家:家道中落,指失去财富和地位。
  • 扬州:历史上著名的城市,经济文化发达,代表着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884年),字梦阮,号青山,唐代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故都》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借古喻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故都》这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无奈与失落。开头提到“江南江北两风流”,即描绘了当时社会中才子佳人的盛况,但紧接着用“迷津”和“拜侯”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诗人借古代隋炀帝的破产,暗示即使身处权力之巅,也难免遭遇衰败。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历史的循环,也透出一种对当下政治环境的不满与反思。整首诗运用了简洁的语言,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人性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南江北两风流:描绘江南与江北的风流人物,设定了背景。
  2. 一作迷津一拜侯:将两者的命运进行对比,暗示迷茫与依附。
  3. 至竟不如隋炀帝:引入隋炀帝的形象,表现出即使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也有落魄之时。
  4. 破家犹得到扬州:指出即使落魄,仍能拥有一方繁华,反映出对繁华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江南与江北的风流人物以及隋炀帝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扬州象征着繁华与理想,反衬当下的现实。
  • 隐喻:通过“迷津”与“拜侯”表现人生的迷惘与依附。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无奈,揭示了社会风气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传达了对过去繁荣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 江南江北:象征文化的交融与纷争。
  • 迷津:象征个人在生活中的困惑与迷失。
  • 隋炀帝:代表历史的兴衰与教训。
  • 扬州:象征繁华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江南江北”指的是哪些地方?

    • A. 南北朝
    • B. 唐代的两个地区
    • C. 两个历史人物
  2. “破家犹得到扬州”中“扬州”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
    • B. 权力
    • C. 繁华和理想
  3.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骄傲
    • B. 迷茫与无奈
    • C. 快乐

答案:

  1. B. 唐代的两个地区
  2. C. 繁华和理想
  3. B. 迷茫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罗隐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苦恼,但杜甫更倾向于直面现实的苦难,而罗隐则通过历史的对比表达对繁华的怀念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罗隐集》

相关查询

夏日杂咏 晨起 六月晦日作 自开岁略无三日晴戏作长句 喜晴 读陈蕃传 夜登山亭 春日 先少师宣和初有赠晁公以道诗云奴爱才如萧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县罄 唾手而得 虫字旁的字 烂若披锦 缀接 鳥字旁的字 包含荐的成语 善交 风景不殊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見字旁的字 丝布 善为说辞 见字旁的字 水字旁的字 混沌不分 同门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