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32:27
原文展示:
江南江北两风流,一作迷津一拜侯。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
白话文翻译:
江南和江北这两地的风流人物,一位是在迷津中徘徊,一位是向权贵跪拜。最终的结果还不如隋炀帝,虽然破产,却仍能得到扬州的地盘。
注释:
- 风流:指才华出众、风采卓越的人物。
- 迷津:比喻迷惘的境地,这里指在事业或人生中迷失方向。
- 拜侯:表示向权贵或有权势的人屈膝行礼,形容依附于权势者。
- 隋炀帝:隋朝的皇帝,因奢侈和暴政而闻名,最终国家衰败。
- 破家:家道中落,指失去财富和地位。
- 扬州:历史上著名的城市,经济文化发达,代表着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884年),字梦阮,号青山,唐代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故都》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借古喻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故都》这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无奈与失落。开头提到“江南江北两风流”,即描绘了当时社会中才子佳人的盛况,但紧接着用“迷津”和“拜侯”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诗人借古代隋炀帝的破产,暗示即使身处权力之巅,也难免遭遇衰败。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历史的循环,也透出一种对当下政治环境的不满与反思。整首诗运用了简洁的语言,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人性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南江北两风流:描绘江南与江北的风流人物,设定了背景。
- 一作迷津一拜侯:将两者的命运进行对比,暗示迷茫与依附。
- 至竟不如隋炀帝:引入隋炀帝的形象,表现出即使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也有落魄之时。
- 破家犹得到扬州:指出即使落魄,仍能拥有一方繁华,反映出对繁华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江南与江北的风流人物以及隋炀帝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扬州象征着繁华与理想,反衬当下的现实。
- 隐喻:通过“迷津”与“拜侯”表现人生的迷惘与依附。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无奈,揭示了社会风气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传达了对过去繁荣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 江南江北:象征文化的交融与纷争。
- 迷津:象征个人在生活中的困惑与迷失。
- 隋炀帝:代表历史的兴衰与教训。
- 扬州:象征繁华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南江北”指的是哪些地方?
- A. 南北朝
- B. 唐代的两个地区
- C. 两个历史人物
-
“破家犹得到扬州”中“扬州”象征着什么?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 B. 唐代的两个地区
- C. 繁华和理想
- B. 迷茫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罗隐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苦恼,但杜甫更倾向于直面现实的苦难,而罗隐则通过历史的对比表达对繁华的怀念与无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