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琴诗》

时间: 2025-05-04 13:50:53

诗句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0:53

原文展示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白话文翻译

如果说琴上有琴声,为什么放在匣中就不响呢?
如果说声音在指头上,为什么不让你在指尖上听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若言:如果说。
  • 琴声:琴发出的声音。
  • 匣中:琴匣里,指琴的收藏处。
  • :发声,响起。
  • 指头:手指。
  • :你,古代对人的尊称。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涉及到古琴的文化背景,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文人雅士的重要乐器,象征着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州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经历了多个政治时期,作品涵盖诗、词、文、书、画,尤其以诗词见长。苏轼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琴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当时他身处政治风波中,心中有很多感慨。诗中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思考,以及对人们感知能力的探讨。

诗歌鉴赏

《琴诗》是一首简练而深刻的诗,它通过对琴声的思考,展现了苏轼对艺术和人生的哲学思考。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琴作为媒介,提出了两个设问,深刻而耐人寻味。第一句通过设问引出琴声的存在和发声的关系,暗示人们常常忽略了艺术的真实存在;第二句则探讨了声音与指头的关系,似乎在说音乐的表现不仅仅依赖于乐器本身,更在于演奏者的感知与表达。

整首诗简洁而不失深邃,反映了苏轼对于艺术的思考和对人类感知能力的关注。琴声的美妙需要通过人的手指去表达,而这种表达又需要内心的感悟与理解。这种对于内外关系的探讨,不仅体现了音乐的本质,也隐喻了人生的哲理。苏轼用琴声作为象征,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人类感知能力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若言琴上有琴声:设问开头,引出琴声的主题。
  2. 放在匣中何不鸣:质疑琴声的存在,暗示琴声需要被激发。
  3. 若言声在指头上:再次设问,转向声音的来源,暗示演奏者的作用。
  4. 何不于君指上听:呼唤对方的参与,强调音乐与演奏者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

  • 设问: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加诗的哲理性。
  • 对仗:前后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探讨音乐与演奏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艺术的表现不仅在于乐器本身,更在于人内心的感悟与表达。音乐需要灵魂的参与,艺术的价值在于人与艺术的互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文化和艺术的高雅,代表文人的情操。
  • :象征着情感的表达和沟通,音乐的灵魂。
  • :象征着演奏者的参与与感悟,强调人对艺术的主观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 A. 艺术的存在
    • B. 政治风波
    • C. 自然风光
  2. “若言声在指头上”这句中的“声”指的是什么?

    • A. 音乐的旋律
    • B. 人的声音
    • C. 琴的声响
  3. 诗中提到的“匣中”指的是什么?

    • A. 琴的收藏处
    • B. 琴的演奏场所
    • C. 琴的制造工厂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琴诗》更侧重于对艺术的深思,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豪放,后者细腻,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译文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注释

相关查询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武陵泛舟 夜泊宣城界(一题作旅行欲泊宣州界)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移寓金圣章园亭 半山庵访半公遇雨 次琴溪 待月桥 涤虑轩 游定林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玄科 禾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官怠于宦成 户字头的字 包含六的词语有哪些 糹字旁的字 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晒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纵横四海 分兵把守 繁华胜地 宅家 豕字旁的字 痴儿呆女 鬼瞰高明 包含顽的成语 边果 斤字旁的字 迎门请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