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0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00:16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
我这一生漂泊不定,究竟追求什么呢?再过龟山,已是五个年头。
我走遍万里,行走在大半个国家,而那位僧人却在庵里安静地度过了白头岁月。
身处这片土地,遥望北方中原,心中充满了劳碌的忧愁;潮水连绵,想要驶向东海。
元嘉年间的往事,已无人提起,那座古老的城垣如今已是残破不堪。
当年宋文帝派将军抵御魏太武,曾在此山筑起城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俱佳,作品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其个性开朗、洒脱,作品往往蕴含深厚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诗人在对龟山的游历中,感慨自身的漂泊与历史的沧桑。龟山因其历史背景和战事遗址,激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思索与对生活的感悟。
《龟山》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诗人以“我生飘荡去何求”自问,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迷茫与追求。接着,诗人提到再过龟山已五年,显示出他在此地流连的无奈与时光的飞逝。通过“身行万里半天下”的景象,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大江南北的游历,暗含了对家国的思念与归属感的缺失。
而“僧卧一庵初白头”则引入了另一种生活状态,诗人以僧人的安静生活与自己的漂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他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与追寻。接下来的“地隔中原劳北望”,表达了身处异地的孤独与对故土的向往,似乎在诉说着一种对历史的牵挂。
最后几句提及元嘉旧事,点出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无常,故垒的摧毁令人感到惋惜,历史的沧桑感增强了诗的悲凉气氛。“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则将个人感受与历史事件结合,显示出历史的厚重与人类命运的交织。
整首诗在感叹历史与时间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归属的渴望,展示了苏轼作为一位思想家与诗人的深邃情怀。
整首诗以个人的漂泊与历史的沧桑为主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追忆,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苏轼在《龟山》中提到的“白头”指的是:
A. 年轻
B. 年老
C. 白发
D. 头发
诗中提到的“潮连沧海”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海洋的向往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大海的恐惧
D. 对旅行的渴望
诗人对“故垒”的感慨主要传达了以下哪种情感?
A. 喜悦
B. 惋惜
C. 愤怒
D. 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