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谢傅监》

时间: 2025-05-23 05:36:44

诗句

好士如好色,昔闻今则无。

平生席为门,未识长者车。

旷士慕林谷,羁人辱泥涂。

愿为执鞭役,莫顺下风趋。

去年辱公先,怀刺留寓居。

我往拜其门,鸑鷟鸣高梧。

论交不计年,取材忘其愚。

一寒我如此,百镒公无余。

今年贺公归,乃复过我庐。

当使有近行,应门有长须。

小家不耐事,鸡飞犬升闾。

莫归自有恨,亲颜一何娱。

汝家吾无忧,能致贤大夫。

吴公汉庭右,贾生世用疏。

平分太仓粟,尽读邺侯书。

士为知己留,不为食有鱼。

三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5:36:44

原文展示:

谢傅监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好士如好色,昔闻今则无。
平生席为门,未识长者车。
旷士慕林谷,羁人辱泥涂。
愿为执鞭役,莫顺下风趋。
去年辱公先,怀刺留寓居。
我往拜其门,鸑鷟鸣高梧。
论交不计年,取材忘其愚。
一寒我如此,百镒公无余。
今年贺公归,乃复过我庐。
当使有近行,应门有长须。
小家不耐事,鸡飞犬升闾。
莫归自有恨,亲颜一何娱。
汝家吾无忧,能致贤大夫。
吴公汉庭右,贾生世用疏。
平分太仓粟,尽读邺侯书。
士为知己留,不为食有鱼。
三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士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诗中的“好士”比作“好色”,昔日的理想如今已不复存在。作者自述平生与社会接触不多,未曾见过长辈的车马。诗人感慨有志之士向往自然山林,而被羁绊的人则生活在泥泞中。他愿意为人驱赶马匹,而不是迎合世俗的风气。去年曾因公事受到侮辱,怀着愤懑的心情在此居住。

他曾拜访傅监的门庭,听到高梧上鸣叫的鸑鷟,感慨交友不在乎年限,而是能否取材于他人之愚。尽管自己一无所有,但那位公子却依然无所剩余。今年他为公子归来感到高兴,再次回到自己的住所。在这里,他期望有长须的访客来访。

小家对于琐事难以忍受,鸡犬相闻。若不归去,心中总有遗憾,亲友相聚之时却感到无比欢乐。对方的家让他没有忧虑,能够招揽贤良之士。提到古代的吴公和汉庭的贾谊,平分太仓的粮食,尽情阅读邺侯的书籍。士人愿意为知己留守,而不是为了填饱肚子。

注释:

  • 好士如好色: 比喻对于有才之士的珍视与追求类似于对美色的喜爱。
  • 平生席为门: 意指自己一生都在简陋的环境中生活。
  • 旷士慕林谷: 旷达的士人向往山林的宁静。
  • 执鞭役: 愿意为他人驱马,表现出对权势的不屑。
  • 鸑鷟鸣高梧: 鸑鷟是一种鸟,鸣叫声清脆,象征高洁与志趣。
  • 百镒公无余: 用“百镒”表示丰盈,暗指那位公子也并不富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1100),宋代诗人,因其作品深邃而被誉为“诗中之士”。他在诗歌中常表现出对士人理想和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的时期,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愈发突出,诗人借此表达对知己的思念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谢傅监》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抒发,也是对士人身份的思索。诗人在开头两句中以“好士如好色”引出对士人理想的追求,随即转入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表现出对当时世态的无奈和失落。诗中的“执鞭役”更是体现了诗人宁愿自甘卑微,也不愿迎合社会的风气,表现出一种清高的志向。

在描绘友谊时,诗人强调不计较交往的时间,而是看重朋友之间的精神交融。此处的“鸑鷟鸣高梧”暗示了理想与追求的高尚,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后半部分提到的“士为知己留,不为食有鱼”则强调了士人对知己的珍视,表现出士人之间的情谊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欣赏之上的。

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示了陈师道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表达对人才的渴望与当今的失落感。
  • 第二联描绘诗人过往的生活境遇。
  • 第三联表现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 第四联展示对世俗趋附的反感。
  • 第五至七联讲述与傅监的交往,强调友谊的珍贵。
  • 后几联则回顾过去与对未来的期许。

修辞手法:

  • 比喻: “好士如好色”用比喻表现对士人的珍视。
  • 对仗: 诗歌整体结构严谨,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鸑鷟鸣叫象征高尚理想,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士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对知己的珍视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了作者的清高志向与深厚的人际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代表有志之士,象征理想与追求。
  • 林谷: 代表自然与自由的向往。
  • 鸑鷟: 代表高洁的志向,象征友谊的珍贵。
  • 鸡犬: 代表世俗琐事,暗示生活的平淡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好士如好色”中“好士”指的是什么?
    A. 有才之士
    B. 美色
    C. 朋友
    D. 知己

  2. 诗中提到的“鸑鷟”,象征着什么?
    A. 志向高洁
    B. 生活琐事
    C. 友情的珍贵
    D. 自然的宁静

  3. 作者对世俗趋附的态度是?
    A. 迎合
    B. 反感
    C. 忽视
    D. 接受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师道与杜甫的作品,两者都表达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但杜甫更多表现社会的苦难与忧患,而陈师道则更侧重于个人志向与友谊关系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师道诗文集》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怀石楼 棹歌行 入若邪溪诗 入若耶溪 癸卯闽乱从弟监察御史敬凝迎仕别作 追和秦隐君辞荐之韵,上陈侯乞归凤山 癸卯闽乱,从弟监察御史敬凝迎仕别作 永嘉乱,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忆昔吟 更漏子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送旧迎新 独异于人 形骸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鳖索 心地正直 革字旁的字 吊死扶伤 匡护 言简义丰 非字旁的字 用非其人 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麦字旁的字 乚字旁的字 言字旁的字 芳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窘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