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1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16:41
《上杜使君》
作者:贯休 〔唐代〕
为鱼须处海,为木须在岳。
一登君子堂,顿觉心寥廓。
右听青女镜,左听宣尼铎。
政术似蒲卢,诗情出冲漠。
从来苦清苦,近更加澹薄。
讼庭何所有,一只两只鹤。
烟霞色拥墙,禾黍香侵郭。
严霜与美雨,皆从二天落。
苍生苦疮痍,如何尽消削。
圣君新雨露,更作谁恩渥。
即捉五色笔,密勿金銮角。
即同房杜手,把乾坤橐籥休说卜圭峰,开门对林壑。
在海中,鱼须是最好的地方;在高山上,木须是最适合的栖息处。
一踏入君子的堂前,顿时感到心境开阔。
右耳倾听青女的镜声,左耳聆听宣尼的钟响。
政事犹如蒲柳般随风摇曳,诗情则如白云般飘渺。
自古以来,清苦的生活令人痛苦,近来更是加深了这种淡薄的感受。
法庭上,能有什么呢?只有一只两只的白鹤。
烟霞的色彩包围着墙壁,禾黍的香气侵入了城郭。
严霜与甘雨,都是从二天而降。
苍生的苦难如同伤痕累累,如何才能尽数消除?
圣君带来的新雨露,又能给予谁的恩惠呢?
我即将拿起五色的笔,千万不要用金銮的角。
我愿和杜甫一起,静静地把握乾坤的奥秘,休说卜卦的山峰,开门迎接山林的幽境。
贯休(约830-912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擅长五言绝句与律诗。他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物感悟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
《上杜使君》写于贯休任职于地方官吏期间,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感慨和对人民苦难的关心。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上杜使君》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慨的古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政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以鱼和木须象征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方式,表现出一种自由与抒怀的情感。接下来,贯休通过“君子堂”来表达内心的开阔与宁静,似乎在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开始关注政治和社会现状,提到“政术似蒲卢”,暗示政事的无常和不稳定,随之而来的“苍生苦疮痍”则直接揭示了人民的苦难。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的失望和对民生的关切。
全诗在语音和意象上都极具美感,最后几句以“即捉五色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贯休对社会的关心,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渴望,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政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人民苦难的关心,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诗中提到的“鱼须”和“木须”分别象征什么?
a. 自由与适宜
b. 财富与权势
c. 诗与远方
诗中“苍生苦疮痍”的意思是:
a. 人民富裕
b. 人民受苦
c. 人民欢乐
诗人希望与谁一起把握乾坤的奥秘?
a. 王维
b. 杜甫
c.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