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3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9:39:28
临江仙
苏轼 〔宋代〕
以为异人。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静安居士。作此记之。
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
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
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
十年不见紫云车。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
这首词写的是十年前与一位异人相识,后来我在黄冈北边建了一座房子,称自己为静安居士。
细马远远地驮着两位侍女,青巾、玉带、红靴的装扮显得格外美丽。
我把溪山美丽的地方当作我的家,谁曾想到在巴峡的路上,却看到了洛城的花。
面前的落英飞舞,仿佛是春天的初斜阳。
已经十年未见的紫云车,龙丘的新洞府,铅鼎里养着丹砂。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代表了宋代文学的高峰。苏轼的作品常融入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极具人文关怀。
这首词写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对往昔的怀念。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与人生的坎坷之后,苏轼选择了隐居生活,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我实现。
《临江仙》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深厚的哲理,展示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开篇提到与异人的相识,暗示了他对高人隐士生活的向往,而后通过描绘自己在黄冈的隐居生活,展示了他在自然中寻求宁静的心态。细马、双侍女的细节描绘,营造出一种生活的优雅与闲适,仿佛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从容。
“溪山好处便为家”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更暗含了对生活理想的追求。苏轼虽然身处黄冈,但他的心灵却游走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接着提到“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这句话引发了一种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宁静,心中仍难以忘却曾经的繁华与热闹。
最后两句“十年不见紫云车,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则反映了他对道教修炼的向往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整首词在优美的意象中,蕴含着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传达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体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苏轼在经历了政治波折与人生起伏后,选择隐居生活的决心。诗中流露出对过往繁华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对人生与生命的深思。
苏轼在黄冈北边筑的室子叫什么?
诗中提到的“紫云车”象征什么?
“溪山好处便为家”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向往?
这一系列内容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临江仙》,从多个角度欣赏这首古诗的美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