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点绛唇》

时间: 2025-07-27 23:31:36

诗句

细雨斜风,上元灯火还空过。

下帘孤坐。

老去知因果。

风月词情,冷落教谁和。

今忘我。

静中看破。

万事空花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3:31:36

原文展示:

点绛唇
曾觌 〔宋代〕

细雨斜风,上元灯火还空过。
下帘孤坐,老去知因果。
风月词情,冷落教谁和。
今忘我,静中看破,
万事空花堕。

白话文翻译:

细雨轻轻倾斜着,微风拂面,元宵的灯火在空中悄然流逝。
我独自在帘下静坐,年纪渐长才明白因果关系。
风月的情景和词句,冷落了谁来与我共鸣。
如今我已忘记了自己,静静地看破世事,
万事皆是空花,纷纷坠落。

注释:

  • 细雨斜风:细雨和斜风,描绘了一种柔和的气候,渗透着淡淡的忧伤。
  • 上元灯火:指元宵节的灯火,象征着节日的热闹与美好。
  • 老去知因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的因果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 风月词情:风和月的情景中,词句的情感,表现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 今忘我:指在静谧中忘却自我,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 万事空花堕:万事如同空花一样,皆是虚无。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历史典故,但“因果”二字常用于佛教哲学,讲述因果法则,强调因果关系的哲理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觌(生卒年不详),字德明,号自恺,南宋时期的词人,其词风清丽婉约,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人生、爱情的感悟,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本词写作于元宵节期间,诗人在这样的节日中感受到的孤独与落寞,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曾觌的《点绛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在雨中微风里独坐的诗人形象。开篇的“细雨斜风”渲染出一种寂寥的氛围,恰到好处地引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元宵节的灯火象征着过往的热闹与欢愉,而如今却显得空荡荡的,令人感到无尽的惆怅。诗人在“下帘孤坐”中体会到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随着年岁渐长,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风月词情,冷落教谁和”一句,表现了诗人对风月情景的感慨,内心的孤独与冷落如影随形。此时,诗人似乎在问,谁能与我共鸣?在这样的境况中,诗人选择了“今忘我”,在静谧中看破万事,显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万事空花堕”则是对人生虚无的感悟,万事如梦,最终归于无。

整首词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细雨、灯火、孤坐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沉思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细雨斜风,上元灯火还空过:描绘了元宵节的氛围,细雨与微风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然而灯火的消逝却又体现了时间的流逝。
  2. 下帘孤坐,老去知因果:诗人独自坐在窗帘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因果法则有了更深的理解,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
  3. 风月词情,冷落教谁和: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的孤独与冷落,似乎没有人能与他分享这种情感。
  4. 今忘我,静中看破:在静谧中,诗人选择了忘却自我,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反思人生。
  5. 万事空花堕:一切都是虚幻的,如同空花一样,最终都将消逝,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常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万事比作空花,强调了虚幻与无常。
  • 对仗:如“细雨斜风”和“上元灯火”,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冷落教谁和”,赋予了情感以生命,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以及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生命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细雨:象征着柔情与忧伤。
  • 灯火:象征着热闹与过往的美好。
  • 孤坐:体现了孤独与沉思的状态。
  • 风月:代表自然的美景,也暗示了人生的情感波澜。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其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细雨斜风”中“斜”字的意思是?

    • A. 直
    • B. 倾斜
    • C. 笔直
    • D. 笔挺
  2. “万事空花堕”中的“空花”指的是什么?

    • A. 真实的花
    • B. 虚幻的事物
    • C. 美丽的风景
    • D. 繁花似锦
  3. 本词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 A. 欢愉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开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柳永的《雨霖铃》

诗词对比:

与曾觌的《点绛唇》相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与人生的感悟,但李清照的词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与女性视角。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显得更为豪放,强调个体的豪情与对理想的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和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词研究》

以上资料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曾觌的《点绛唇》及其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与价值。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龙尾石砚寄犹子远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 其一 和陶劝农六首 碣石庵戏赠湛庵主 白水山佛迹岩(罗浮之东麓也,在惠州东北二 书刘景文所藏王子敬帖绝句 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 送司勋子才丈赴梓州 送杜介归扬州 江上看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乛字旁的字 轩殿 搴旗取将 背黑锅 頁字旁的字 枇杷 三点水的字 斗口 天下大乱 奸民 霄壤之殊 气字旁的字 变幻无穷 贝字旁的字 一碧无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