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送崔校书从军》

时间: 2025-05-01 18:45:22

诗句

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

宁唯玉剑报知己,

更有龙韬佐师律。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

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

闻道轻生能击虏,

何嗟少壮不封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45:22

原文展示:

送崔校书从军
作者: 钱起 〔唐代〕

雁门太守能爱贤,
麟阁书生亦投笔。
宁唯玉剑报知己,
更有龙韬佐师律。

别马连嘶出御沟,
家人几夜望刀头。
燕南春草伤心色,
蓟北黄云满眼愁。

闻道轻生能击虏,
何嗟少壮不封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崔校书从军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军旅生涯的感慨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中提到,雁门的太守爱才之心和麟阁的书生毅然投笔从戎,表现了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接下来,诗人感慨即使是用玉剑来报答知己,也不如龙韬(诸葛亮的兵法)来辅助师长的道理。别离之际,马叫不停,家人多夜盼望着刀头(战刀),春天的燕南草色让人心伤,而蓟北的黄云则充满了忧愁。最后,闻说轻生可以击败敌人,然而又感叹年轻人不被重用,未能封侯。


注释:

  • 雁门:指雁门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常用以象征边防。
  • 太守:地方官员,负责一方的治理和军事。
  • 麟阁:古代书院,象征学问之地。
  • 投笔:指放弃文人身份,投身于军事或政治。
  • 玉剑:比喻珍贵的武器,象征对朋友的忠诚。
  • 龙韬:指诸葛亮的兵法,象征军事才能。
  • 望刀头:指盼望战斗的武器,表现对从军的期待与担忧。
  • 轻生:指轻视生命,愿意为国捐躯。
  • 封侯:古代对功勋卓著者的封赏,表示渴望实现个人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质朴,擅长抒情与写景。其作品常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士人理想与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为崔校书送行之作。崔校书即崔湜,是当时一位有志青年,选择从军以报国,诗正是对其志向的赞美,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反思。


诗歌鉴赏:

《送崔校书从军》通过对崔校书从军的送别,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开篇对雁门太守和麟阁书生的描写,既表现出对有才之士的推崇,也暗示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在传统文化中,士人有“文能治国,武能报国”的责任感,崔校书的选择代表了这一传统的延续。

诗中提到的“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展现了诗人对个人价值的思考:单凭忠诚与勇气是不够的,必须具备智慧和策略才能真正为国家服务。随后,描绘了别离的场景,马匹连连嘶鸣,家人夜晚盼望,表现了离别的悲伤与对未来的忧虑。

后面的春草和黄云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春草的伤心色与黄云的满眼愁,象征着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前途的迷茫。最后一句“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既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激励,也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年轻人虽有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整首诗充满了士人的豪情与对责任的思考,展示了唐代士人特有的抱负与理想,深刻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雁门太守能爱贤:指地方官员能够重视贤才。
  2. 麟阁书生亦投笔:书生也选择放弃文人身份,投笔从戎。
  3. 宁唯玉剑报知己:宁可用玉剑来报答知己。
  4. 更有龙韬佐师律:更需要兵法来辅助军事。
  5. 别马连嘶出御沟:离别时马匹在御沟边不停叫唤。
  6. 家人几夜望刀头:家人多夜盼望战刀,担忧。
  7. 燕南春草伤心色:春天的燕南草色让人心伤。
  8. 蓟北黄云满眼愁:蓟北的黄云让人感到愁苦。
  9. 闻道轻生能击虏:听说轻视生命可以打败敌人。
  10. 何嗟少壮不封侯:为何年轻人不被重用,未能封侯。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别马连嘶”与“家人几夜”。
  • 比喻:将“玉剑”与“龙韬”作比,展示忠诚与智慧的重要性。
  • 意象:使用春草与黄云等意象,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士人理想的赞美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展现了对忠诚与智慧、责任与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雁门:象征边疆与责任。
  2. 麟阁:象征学问与理想。
  3. 玉剑:象征忠诚与友情。
  4. 龙韬:象征智慧与策略。
  5. 春草:象征失去与伤感。
  6. 黄云:象征忧愁与迷茫。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展现了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雁门太守”是指什么?
    A. 一个地方官员
    B. 一个将军
    C. 一个书生

  2. “宁唯玉剑报知己”中的“玉剑”象征什么?
    A. 忍耐
    B. 忠诚
    C. 财富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年轻人的何种看法?
    A. 应该轻生
    B. 应该被重用
    C. 应该放弃理想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送崔校书从军》与《登高》: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登高》更多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送崔校书从军》则强调了士人的责任感与理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及其相关研究
  • 钱起的生平与作品研究

以上内容为《送崔校书从军》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相关查询

峡山古调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顺舞 咏诸葛亮 九日登高怀邵二 奉酬宣上人九月十五日东亭望月见赠因怀紫阁旧游 寒夜闻霜钟 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 蓬岛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跌脚拌手 巳字旁的字 神愁鬼哭 尸字头的字 茁茁壮壮 靡习 新沐弹冠 争红斗紫 玉字旁的字 西字头的字 包含金的词语有哪些 历朝 蹇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尺布斗粟 破裂音 白特 入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