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4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45:22
送崔校书从军
作者: 钱起 〔唐代〕
雁门太守能爱贤,
麟阁书生亦投笔。
宁唯玉剑报知己,
更有龙韬佐师律。
别马连嘶出御沟,
家人几夜望刀头。
燕南春草伤心色,
蓟北黄云满眼愁。
闻道轻生能击虏,
何嗟少壮不封侯。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崔校书从军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军旅生涯的感慨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中提到,雁门的太守爱才之心和麟阁的书生毅然投笔从戎,表现了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接下来,诗人感慨即使是用玉剑来报答知己,也不如龙韬(诸葛亮的兵法)来辅助师长的道理。别离之际,马叫不停,家人多夜盼望着刀头(战刀),春天的燕南草色让人心伤,而蓟北的黄云则充满了忧愁。最后,闻说轻生可以击败敌人,然而又感叹年轻人不被重用,未能封侯。
钱起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质朴,擅长抒情与写景。其作品常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士人理想与现实的关注。
这首诗是钱起为崔校书送行之作。崔校书即崔湜,是当时一位有志青年,选择从军以报国,诗正是对其志向的赞美,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反思。
《送崔校书从军》通过对崔校书从军的送别,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开篇对雁门太守和麟阁书生的描写,既表现出对有才之士的推崇,也暗示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在传统文化中,士人有“文能治国,武能报国”的责任感,崔校书的选择代表了这一传统的延续。
诗中提到的“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展现了诗人对个人价值的思考:单凭忠诚与勇气是不够的,必须具备智慧和策略才能真正为国家服务。随后,描绘了别离的场景,马匹连连嘶鸣,家人夜晚盼望,表现了离别的悲伤与对未来的忧虑。
后面的春草和黄云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春草的伤心色与黄云的满眼愁,象征着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前途的迷茫。最后一句“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既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激励,也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年轻人虽有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整首诗充满了士人的豪情与对责任的思考,展示了唐代士人特有的抱负与理想,深刻而动人。
整首诗表达了对士人理想的赞美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展现了对忠诚与智慧、责任与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展现了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雁门太守”是指什么?
A. 一个地方官员
B. 一个将军
C. 一个书生
“宁唯玉剑报知己”中的“玉剑”象征什么?
A. 忍耐
B. 忠诚
C. 财富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年轻人的何种看法?
A. 应该轻生
B. 应该被重用
C. 应该放弃理想
答案:
以上内容为《送崔校书从军》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