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2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23:09
病橘
作者:杜甫 〔唐代〕
群橘少生意,虽多亦奚为。
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
剖之尽蠹虫,采掇爽其宜。
纷然不适口,岂只存其皮。
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
玄冬霜雪积,况乃回风吹。
尝闻蓬莱殿,罗列潇湘姿。
此物岁不稔,玉食失光辉。
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
汝病是天意,吾谂罪有司。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
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这片橘子树生机勃勃的少,虽然树木很多,但有什么用呢?可惜结的果实小,味道酸涩像棠梨。剖开果实,里面尽是虫子,采摘后也不觉得爽口,难道只剩下它的皮吗?萧萧的半死的叶子,我还舍不得割舍故枝。严冬的霜雪覆盖,更何况还有回风吹拂。我曾听说蓬莱宫殿,盛开着潇湘的美丽姿态。可是这些果实年年不丰收,珍贵的食物失去了光辉。盗贼仍在横行霸道,正当你减少饮食的时候。你的病是天意,我想是官吏的罪过。回忆往昔南海的使者,奔忙奉献荔枝。百马在山谷里死去,到现在老一辈人仍感悲痛。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常表现对人民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病橘》是杜甫在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自己生活困境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动乱的忧虑。诗中描绘的橘树病态,象征了当时社会的衰败与无奈。
《病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感情,展现了杜甫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诗中以橘树的病态隐喻国家和社会的衰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杜甫以“群橘少生意,虽多亦奚为”开篇,指出虽然橘树多,但因病而毫无生机,这不仅是对果树的叹息,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映射。接下来,他用“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来描绘果实的无奈,表现出对美好事物失去的痛惜和对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回报的惋惜。
诗中“剖之尽蠹虫,采掇爽其宜”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失落感,虫害的存在象征着腐败和无能。杜甫用“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来表现自己对往日美好记忆的不舍与眷恋。同时,严冬的到来和恶劣天气的影响让原本脆弱的橘树更加无助,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悲观态度。
整首诗流露出杜甫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他不但在感伤个人的遭遇,更是在为国家和人民的苦难而哀叹。诗中的历史典故和人物对比,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与历史感,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橘树的感叹,更是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写病橘,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生活困境的悲愤和对国家衰败的痛惜,反映出深层的社会关怀与历史责任感。
诗中“群橘少生意,虽多亦奚为”表达了什么?
A. 橘树的丰收
B. 橘树的衰败
C. 橘树的美丽
D. 橘树的香味
“剖之尽蠹虫”中“蠹虫”指的是什么?
A. 昆虫
B. 害虫
C. 益虫
D. 花虫
诗中提到的“蓬莱殿”象征什么?
A. 美好理想
B. 现实困境
C. 个人悲伤
D.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