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6:03
塞芦子
(芦子关属夏州,北去塞门镇一十八里)
——杜甫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这五座城池何其遥远啊,遥遥隔着一条河水。边疆的军队已经东征,城内的荆棘和杞树也都空荡荡的。想念明朝割断怀卫的情景,西边的秀岩却仍未消退。回头看看大荒的来势,崤函的防守显得虚弱无力。延州和秦北的户口,关防依旧可以依赖。可惜怎么能集结一万人,快速前往塞芦子呢?岐山有薛大夫,旁边控制着山贼的动向。最近听说昆戎部落,已经退却了三百里。芦关扼守着两方敌寇,其深意实在于此。谁能叫那帝阍,行动迅速如同鬼魅?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关注民生疾苦,被誉为“诗圣”。
创作背景:
《塞芦子》作于安史之乱时期,战争带来的破坏使得国家动荡。作者表达了对边疆安全的忧虑和对战乱的控诉,反映了诗人对家国的关切。
《塞芦子》是一首反映战乱与边防的诗作,杜甫通过描绘边疆城池的遥远与荒凉,传达出战争带来的苦痛与无奈。诗中“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的句子,直指战争使得城池不再繁荣,百姓离散的惨状。杜甫巧妙地运用空间与时间的对比,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索。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慨防守力量的薄弱,尤其是对“焉得一万人”的反问,表达了对恢复边防的渴望与无奈。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对遥远的边城的描绘,到对战乱的反思,最后引出对国家的忧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展现了战乱的悲凉和对未来的迷茫,令人感同身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边疆的描绘和对国家安全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沉痛反思和对国家安定的渴望,体现出深刻的爱国情怀。
诗词测试:
《塞芦子》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诗中提到的“边兵尽东征”意指什么?
A. 城内安全
B. 军队出征
C. 边疆繁荣
D. 和平安宁
“五城何迢迢”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希望
D. 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为《塞芦子》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