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读陈蕃传》

时间: 2025-05-10 16:05:13

诗句

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

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6:05:13

原文展示

读陈蕃传
作者:杨万里 〔宋代〕

仲举高谈亦壮哉,
白头狼狈只堪哀。
枉教一室尘如积,
天下何曾扫得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陈蕃的赞美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提到,仲举(即陈蕃)高谈阔论,令人倍感壮丽,而自己却因白头而狼狈,只能感到悲哀。即便是教导一室的学生,尘埃如同积聚一样,何曾能彻底清扫天下的污浊呢?

注释

  • 仲举:指陈蕃,字仲举,东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 高谈:这里指的是高谈阔论,形容谈论的宏伟或高尚。
  • 狼狈:形容处境窘迫或无助。
  • 枉教:白费心思教导。
  • 尘如积:尘埃像是积聚一样,形容环境的肮脏。
  • 天下何曾扫得来:意指天下的污浊不可能被完全清扫干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与对现实的失望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读陈蕃传》通过对陈蕃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无奈与痛心。开头两句以“仲举高谈”对比“白头狼狈”,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陈蕃高谈阔论,象征着理想和道义的崇高,而诗人自身却因岁月的无情而感到狼狈,暗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后两句则通过“尘如积”的比喻,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无奈感慨,尽管努力去教导和推动,但最终却发现难以改变世道的污浊。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英杰的敬仰,也有现实的无能为力,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仲举高谈亦壮哉:赞美陈蕃的高谈阔论,表现出其思想的伟大与深邃。
    • 白头狼狈只堪哀:诗人自身年老,生活窘迫,感到无奈与悲哀。
    • 枉教一室尘如积:即使教育一个教室的学生,环境仍然是满是尘埃,象征努力的徒劳。
    • 天下何曾扫得来:感慨世间的污浊与腐败,无法彻底清扫。
  • 修辞手法

    • 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陈蕃的伟大与诗人的无奈。
    • 比喻:将尘埃比作环境的肮脏,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与无奈,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 仲举:象征理想、抱负和高尚的品格。
  • 白头:象征衰老与无奈。
  • :象征社会的污浊与腐败。
  • :象征努力与追求理想的无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仲举”指的是谁?
    A. 杨万里
    B. 陈蕃
    C. 白居易

  2. “白头狼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悲哀
    C. 愤怒

  3. 诗中提到“尘如积”,此处的“尘”指的是什么?
    A. 书本
    B. 尘埃
    C. 食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体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杨万里的《读陈蕃传》,两者都展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无奈。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表现了国家的悲哀,而杨万里通过对陈蕃的追忆,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解析》
  • 《杨万里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浣溪沙四首 其一 浣溪沙二首 其一 浣溪沙三十八首 其六 浣溪沙 浣溪沙·碧水朱桥记昔游 浣溪沙 浣溪沙 五一节 浣溪沙 其二 浣溪沙 其七 石溪鸥伴 浣溪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礼下于人,将有所求 驾鹤成仙 丶字旁的字 豺狼塞道 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节衣素食 阳婆 古为今用 罗兰 八字旁的字 血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畏迫 王字旁的字 临敌易将 凿凿有据 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