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9:1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9:13:54
庚寅乙未犹泊大雷口
作者:黄庭坚 〔宋代〕
广原嘷终风,发怒土囊口。
万艘萍无根,乃知积水厚。
龙鳞火荧荧,鞭笞雷霆走。
公私连樯休,森如束春韭。
倚筇蒹葭湾,垂杨欲生肘。
雄文酬江山,惜无韩与柳。
五言呻吟内,惭愧陶谢手。
送菜烦邻船,买鱼熟溪友。
儿童报晦冥,正昼见箕斗。
吾方废书眠,鼻鼾鞲囊吼。
犹防盗窥家,严鼓申夜守。
冶城谢公墩,牛渚荡子妇。
何时快登临,篙师分牛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大雷口的所见所感。开篇描绘广阔的原野在风中呼啸,似乎在愤怒地张口,反映出自然的狂暴。接着,诗人感叹无根浮萍的孤独,顿时意识到水的深厚。接下来的几句诗中,描绘了雷霆与火焰的壮丽场景,似乎自然界在激烈地斗争。诗人提到公私之间的事物交织在一起,仿佛春天的韭菜密密麻麻。然后,他倚靠在芦苇湾,垂柳似乎要生出手肘。诗人感慨自己的才华无法与韩愈和柳宗元相比。接下来的句子透露出诗人对文人身份的惭愧之情。最后,诗人描绘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到邻居的烦扰和孩子们在白天玩耍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苏轼、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风清新、意境深远,主要受王维、李白影响。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庚寅年间,正值黄庭坚壮年时期,诗人身处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背景下,诗人通过大雷口的所见所感抒发对自然、生活的感悟。
黄庭坚的这首《庚寅乙未犹泊大雷口》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开篇的“广原嘷终风”便让读者感受到大地的震撼与风的激荡,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诗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意象,如“龙鳞”、“雷霆”,以及“万艘萍无根”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孤独与无常的哲思,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微妙关系。
与此同时,诗人在对自然的观察中,映射了自身的情感与境遇。诗中提到的“惜无韩与柳”,不仅是对昔日文人朋友的怀念,也反映出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省与惭愧。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细腻感受与哲学思考,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黄庭坚的诗作往往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更通过自然的变化反映出人类的命运与情感,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对自我的反思,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诗人在歌颂大自然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思念,表现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广原”指的是?
A. 广阔的城市
B. 广阔的原野
C. 广阔的大海
诗人对韩愈和柳宗元的怀念体现在哪一句中?
A. 送菜烦邻船
B. 雄文酬江山
C. 再见箕斗
诗中“龙鳞”所指的意象是?
A. 水的深厚
B. 雷电的光芒
C. 风的呼啸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黄庭坚的《庚寅乙未犹泊大雷口》与苏轼的《赤壁赋》进行比较,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在意境上相通,但风格各异,黄庭坚更倾向于自然的细腻描写,苏轼则更多体现历史与人文的厚重。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