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4:2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4:23:01
高文与盛德,皆谓古无伦。
圣代生才子,明庭有谏臣。
已瞻龙衮近,渐向凤池新。
却忆波涛郡,来时岛屿春。
名因诗句大,家似布衣贫。
曾暗投新轴,频闻奖滞身。
照吟清夕月,送药紫霞人。
终计依门馆,何疑不化鳞。
在古代的文学和德行方面,大家都说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时代。圣明的时代孕育了许多才子,朝廷里有谏议的官员。我已看到龙袍近在眼前,正慢慢向着凤池的新气象走去。可我却回忆起那波涛汹涌的地方,回到来时的春天岛屿。名声因诗句而大,家境却像布衣一般贫寒。曾经暗中追逐新的轨道,时常听到奖赏的消息却导致我身处困境。映照着清丽的月光吟唱,送药的人如紫霞般飘然。最终我只得依靠门下的馆舍,难道不再怀疑自己如同鱼儿化为龙?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期,诗风多样,以描写人生感悟和政治理想为主。他的作品常展现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政治积极向上,文化繁荣。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上姚谏议》是一首充满对比和反思的诗。诗人首先提到古代的高文和盛德,表明对古代文化的敬重。接着,他通过描绘圣代的才子与谏臣,展现出理想的治国理政。然而,诗人却在对比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尽管名声在外,家境却依旧贫寒,令人感到无奈。
在回忆中,诗人对往昔的波涛和春天的岛屿充满眷恋,这种情感的对比加深了他对现实的失望。最后,诗人以“化鳞”作为结尾,暗示尽管身处困境,但仍希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与转变。整首诗通过古今对照,表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理想,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化鳞”比喻潜力的转化)、对仗(如“高文与盛德”)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表现力。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追求理想的艰辛与不屈的精神。
本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龙衮”象征什么?
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态度是?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