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20:4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0:40:39
次韵潜师放鱼
作者: 苏轼 〔宋代〕
法师说法临泗水,无数天花随麈尾。
劝将净业种西方,莫待梦中呼起起。
哀哉若鱼竟坐口,远愧知几穆生醴。
况逢孟简对卢仝,不怕校人欺子美。
疲民尚作鱼尾赤,数罟未除吾颡泚。
法师自有衣中珠,不用辛苦沙泥底。
法师在泗水边讲法,无数的天花飘落随风而来。
劝我们修净业,种下通往西方的因,不要等到梦中再呼唤。
可怜如鱼只待口中一声,远道而来的愧疚不知有多少。
更何况遇上孟简与卢仝的对话,不怕别人来评估自己的美丑。
疲惫的百姓仍然像鱼一样被困在网中,数不清的罟网还未除去我的泪水。
法师自有衣服里的珠宝,无需在沙泥中辛劳。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风格豪放,内容深刻,常表现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流亡生涯中,表达了他对人生、宗教和世事的思考,尤其是对社会底层人民困境的同情。
苏轼的《次韵潜师放鱼》表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诗中用法师的讲法引入主题,借用“泗水”这一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心灵的洗涤与修行的艰辛。诗中“哀哉若鱼竟坐口”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沉沦,彰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与忧虑。
通过对孟简与卢仝的提及,诗人展示了文化交流中的思辨与对话,强调了个人修为与外界评判之间的关系。最后一联“法师自有衣中珠,不用辛苦沙泥底”,则传达了内在精神财富的珍贵,表明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辛劳,而在于内心的觉悟与追求。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构筑了一个内涵深邃的思想空间,令人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修行的深思与对社会现状的关怀,强调内心的觉悟与精神的追求比物质的追逐更为重要,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测试:
法师在何处讲法?
A. 黄河
B. 泗水
C. 长江
D. 太湖
诗中“哀哉若鱼竟坐口”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安详
法师的“衣中珠”象征着什么?
A. 物质财富
B. 内心的智慧
C. 外在的修行
D. 社会地位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