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0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7:08:21
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铓。
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这首诗表达了对鹅溪那洁白如茧的光辉的喜爱,正如清扫残留的鸡爪印一样精致。世间哪有如此高的竹子,月光落下后,庭院中空旷的影子显得格外悠长。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鹅溪”可能与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有关,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而“千寻竹”则引申了古人对竹子的喜爱与赞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个人情感,风格多样,尤以豪放和细腻见长。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苏轼生活中的某个宁静时刻,或许是在他流寓或隐居的地方。他对鹅溪的喜爱,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鹅溪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开头的“为爱鹅溪白茧光”,用“白茧”形容水面的光辉,生动而形象,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视觉体验。接下来的“扫残鸡距紫毫铓”,则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腻之处的关注和对完美的追求。
诗中“世间那有千寻竹”一句,带有一种哲理的思考,竹子的高耸与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正如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世间的事物虽美好,却难以达到极致。最后的“月落庭空影许长”,则将整个场景推向宁静的高潮,月光洒落,影子延绵,体现了夜色的宁静和深远,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而自然,情感上细腻而深邃,反映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鹅溪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人生的哲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传达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鹅溪”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纯净
B. 人生的理想
C. 时光的流逝
D. 生活的细节
“千寻竹”是在形容什么?
A. 竹子的美丽
B. 竹子的高度
C. 竹子的坚韧
D. 竹子的清香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悲伤
B. 喜悦
C. 宁静
D. 激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