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灯夕二首》

时间: 2025-07-30 12:25:58

诗句

本子流传自柳荣,着行线彩斗鲜明。

似从傀儡家传出,又说熙河帅教成。

边地烽烟差向里,中州灯火尚承平。

何尝夜夺崑崙隘,真为君王奏凯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2:25:58

原文展示:

灯夕二首
作者: 刘克庄

本子流传自柳荣,着行线彩斗鲜明。
似从傀儡家传出,又说熙河帅教成。
边地烽烟差向里,中州灯火尚承平。
何尝夜夺崑崙隘,真为君王奏凯声。

白话文翻译:

这本书的流传源自柳荣,行线和颜色鲜明。
似乎是从傀儡戏的家庭传承而来,又说是熙河的统帅所教成的。
边疆的烽烟传来,然而中原的灯火依然宁静平和。
何曾在夜里夺取崑崙的隘口,真正是为了君王的凯旋之声。

注释:

  • 柳荣:可能是指某位与灯火或绘画相关的历史人物。
  • 傀儡:指木偶,暗指某种艺术形式。
  • 熙河:指历史上某位统帅或地区,可能与边疆战争有关。
  • 烽烟:指战火,象征边疆的动荡。
  • 承平:指安宁、平和的状态。
  • 崑崙隘:指险要的地理位置,曾是军事要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叔明,号白云,宋代著名诗人,尤其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而著称。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与忧思,作品多涉及历史、战争、政治等主题。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灯火与烽烟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安宁与动荡的深切思考,体现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希望。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比手法,深刻地描绘了边疆与中原的不同状态,烽烟四起的边地与灯火通明的中州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深切关注。前两句提到的“傀儡”和“熙河帅教”暗示了文化与权力的交织,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武功的渴望与对和平的向往,强调了人们对安宁生活的追求。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通过“灯火”和“烽烟”的对比,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本子流传自柳荣:此句说明该书籍的来源,强调其文化价值。
  2. 着行线彩斗鲜明:描绘书中内容的鲜活、生动。
  3. 似从傀儡家传出:暗示该书可能与某种传统艺术有关。
  4. 又说熙河帅教成:提到熙河的统帅,说明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5. 边地烽烟差向里:边疆战火不断,暗示国家的不安定。
  6. 中州灯火尚承平:中原地区依然安宁,与前句形成对比。
  7. 何尝夜夺崑崙隘:提问,暗示对历史的思考。
  8. 真为君王奏凯声:最终归结为对国家强盛的渴求。

修辞手法:

  • 对比:边疆的烽烟与中原的灯火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隐喻:将战争与灯火象征化,赋予其更深的含义。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与政治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火:象征和平、安宁的生活。
  • 烽烟:象征战争、动荡,代表国家的危机。
  • 崑崙隘:象征险要之地,历史上的军事重地,反映出对国家安全的关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傀儡”指的是什么? A. 木偶戏
    B. 战争
    C. 灯火

  2. 诗中“中州灯火尚承平”意指什么? A. 中原地区的安宁
    B. 战争的继续
    C. 文化的衰落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C. 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同样体现了对国家的思考与情感。
  •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战乱对国家的影响。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克庄的《灯夕二首》更多通过具体的意象进行描绘,而杜甫则以更为直接的情感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两者都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谢耘之无为 送翁卷入山 送汤主簿 送汤千 送奭上人抄化 送沈庄可 送潘景参赴利路帐干 送倪道士之庐山 送蒋节推赴岳阳 送辉上人再住空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进退惟咎 骗吃混喝 苹车 卖空买空 心膂爪牙 旡字旁的字 婴病 乘开头的成语 青字旁的字 包含旅的词语有哪些 丿字旁的字 正言厉颜 无字旁的字 气字旁的字 披缁削发 珐琅质 内分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