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7:0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7:08:28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小儿著鞭鞭土牛,
学翁打春先打头。
黄牛黄蹄白双角,
牧童缘蓑笠青篛。
今年土脉应雨膏,
去年不似今看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
牛闻年登愁不肥。
麦穗即看云作帚,
稻米亦复珠盈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
黄牛从此何时闲?
小孩们用鞭子打着土牛,
模仿着老人先打春牛的头。
黄牛有着黄蹄和白色的双角,
牧童则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手持青篛。
今年土地肥沃,正好需要雨水,
去年和今年的情况却大相径庭。
小孩听到年成好便欢喜不已,
而牛则因年成好而愁苦不堪。
麦穗看上去像是云中的扫帚,
稻米更是满斗如珠。
大田耕完了又去耕山,
难道黄牛从此就不再闲适?
“打春”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农民在春天来临之际,以打春牛来象征开启新一年的农耕;“牛闻年登愁不肥”体现了农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牛虽然年成好,却因劳作辛苦而愁苦。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以写景、咏物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关注农民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天,正值农耕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儿童玩耍和农事活动,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机与繁忙,表现了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观小儿戏打春牛》是杨万里的一首有趣且富有生活气息的诗作。诗中的小儿玩耍场景生动而形象,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对春天的期待。诗的开头通过描写小孩用鞭子打土牛,生动展现了春天的农事习俗,孩子们的游戏不仅是模仿,也是对农事的参与。在诗中,黄牛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朴实的乡村气息,牛的辛苦与农民的劳作相互交织,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诗的后半部分对比了“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通过儿童的快乐与牛的愁苦,反映了农民在丰收与劳作之间的辛酸与无奈,传达了对劳动者命运的同情与关注。最后一句“大田耕尽却耕山”,不仅是对农村景象的写照,更像是在提醒人们不应忘记劳作的意义和价值。
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诗中的意象如“麦穗”、“稻米”等,寓意丰收的希望与对未来的期待,也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儿童游戏与农田劳作,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农民的艰辛与希望,传达出对自然与劳动的敬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小儿用什么打土牛?
A. 木棒
B. 鞭子
C. 手
答案: B
诗中谁因年成好而欢喜?
A. 牛
B. 小儿
C. 牧童
答案: B
“大田耕尽却耕山”反映了什么?
A. 农民无暇休息
B. 农田丰收
C. 牛的闲适
答案: 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是对《观小儿戏打春牛》的详细解析与学习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