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4:2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4:26:27
惠山孤绝未为孤,下有诗仙伴却渠。
占断惠山妨底事,无端更占洞庭湖。
惠山虽然显得孤独,但并不真的孤单,因为有诗仙的陪伴。
占据了惠山有什么妨碍呢?无故又去占据洞庭湖。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注重现实生活,擅长山水田园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晚年,正值南宋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惠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自己在世间的孤独感与文化的归属感,反映了他对诗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思考。
这首诗展示了杨万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热爱。首句“惠山孤绝未为孤”直接引入主题,通过“孤绝”这个词,可以感受到惠山的高耸和孤傲,然而“下有诗仙伴却渠”则转向积极的情感,诗人强调了即便在孤独的环境中,依然有诗人李白的陪伴,这种文化的传承让惠山不再孤单。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接下来的“占断惠山妨底事”,诗人质疑占有惠山的意义,表现出对物质占有的淡然态度,而“无端更占洞庭湖”则进一步引申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自由与闲适的追求。全诗意境开阔,情感细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孤独的反思,同时也表现出对文化的珍视。诗人认为,孤独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拥有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陪伴。
惠山在诗中被称为“孤绝”,但实际上并不孤单,诗中是以什么为伴?
诗人在诗中对占有的态度是?
诗中提到的“洞庭湖”主要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