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0:57
鹤骨松筋风貌殊,不言名姓绝荣枯。
寻常藜杖九衢里,莫是商山一皓无。
身带烟霞游汗漫,药兼神鬼在葫芦。
只应张果支公辈,时复相逢醉海隅。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洁的道者,他的身形像鹤骨一样纤细,筋骨如松般坚韧,风采与众不同。他不需要言语来表明自己的名姓,也超越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在繁华的街巷中,手持藜杖,或许只有商山的皓白道士能够与他相提并论。他身带烟霞,游荡于悠闲的天地之间,似乎有药石和神灵伴随在身旁。大概他和张果老那样的道士会时常在醉酒中相遇于海边的隐秘之处。
贯休,唐代诗人,字宗之,号懿斋,晚号隐居。贯休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道教思想为背景,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多描绘隐士生活和道教文化,风格独特。
《遇道者》创作于唐代盛世,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道教高人及其生活方式的仰慕与追寻,传达了对超然物外的渴望。
《遇道者》是一首描绘道家高人的诗,贯休通过鲜明的意象与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道教文化中的隐士思想。开篇用“鹤骨松筋”形容道者的体态,给人一种高洁的印象,恰如其分地传达了道教追求的“无为而治”。接着,诗中提到“寻常藜杖九衢里”,表达了道者在繁华世界中保持的淡泊与宁静,体现了他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莫是商山一皓无”更是借用商山隐士的典故,强调了道者的孤高与清白。后两联描绘道者的游荡与体验,体现出一种随性与洒脱,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走在烟霞之间,借药石与神鬼的陪伴,展现了道教中对灵性和自然的追求。最后的“只应张果支公辈”,则是对道教高人们的敬仰与期待。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道教哲理的深入理解与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
整首诗通过对道家高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了道教哲学的深邃。
诗中提到的“鹤骨松筋”主要形容什么?
诗中提到的“张果支公”是谁?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