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0:44
茫茫复茫茫,满眼皆埃尘。
莫言白发多,茎茎是愁筋。
未达苦雕伪,及达多不仁。
浅深与高低,尽能生棘榛。
茫茫四大愁杀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种深沉的愁苦和无奈。茫茫的景象再次弥漫,眼前所见尽是灰尘和迷雾。不要只说白发多,那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忧愁的痕迹。没有真正体验过生活的苦,便无法理解世间的虚伪与冷漠。无论是生活的深浅高低,最终都能滋生出荆棘与苦难。四大皆苦,愁苦令人窒息。
贯休(公元834年—912年),字子安,号山人,唐代诗人,擅长写诗,尤以描绘人生苦乐与自然景观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士人们普遍感受到人生的困苦与无奈。贯休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世俗虚伪的批判,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
《茫茫曲》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在这首诗中,贯休通过“茫茫”这一词反复强调了生活的迷茫和无助,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埃尘的世界,令人感到窒息。诗中提到的“白发多”不仅是生理现象的描写,更是心理愁苦的体现,饱含着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苦难的深刻反思。
“未达苦雕伪,及达多不仁”这一句,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虚伪与冷漠,表现出一种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愤懑。整首诗从个人的愁苦延展到对社会的批判,显示了贯休对生命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的最后一句“茫茫四大愁杀人”,以佛教的“四大皆苦”作为结尾,强调了生活的苦难无可逃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思。这种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使得诗歌在情感上达到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茫茫复茫茫,满眼皆埃尘。
莫言白发多,茎茎是愁筋。
未达苦雕伪,及达多不仁。
浅深与高低,尽能生棘榛。
茫茫四大愁杀人。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描绘,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不满与无奈,具有人生哲理的深度。
《茫茫曲》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四大皆苦”是指什么?
诗中“白发”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