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7:3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7:34:13
冯翊端谁可,丘迟肯去么。
茧丝臣敢后,饥馑帝云何。
身达当难免,能称未要多。
但无田里叹,不必裤襦歌。
谁能与冯翊相比?丘迟又愿意去吗?
茧丝的臣子敢于跟随吗?饥荒之年帝王又该何以为继?
身处高位自然难以避免,能称得上什么也不必太多。
只要不在田地里叹息,便不必唱那裤襦之歌。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杨万里写此诗是为了送别丘宗卿出任秀州,表达对友人的期望与担忧,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感慨。
杨万里的《辛卯五月送丘宗卿太博出守秀州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又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通过对冯翊和丘迟的比喻,引导读者思考人才的稀缺和出仕的难度。冯翊与丘迟,前者象征有才能的人,后者则是对有志之士的期许,这样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与期待。
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茧丝臣敢后”和“饥馑帝云何”,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贫困现状的深切关注。诗人用“茧丝”象征富贵,暗示在饥荒中这份奢华是否还能存在。此时,诗人对君主治理国家的无奈与担忧也跃然纸上,展现了诗人对民生困苦的同情。
最后两句则转向个人感悟,强调“身达当难免”,显示出诗人意识到高位也难以逃避世俗的烦恼。而后一句“但无田里叹”则是对生活态度的总结,既希望人们不要在困境中沉沦,也表达了内心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整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杨万里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与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冯翊”是用来比喻什么?
a) 富贵生活
b) 有才华的人
c) 田园生活
d) 诗歌创作
“茧丝臣敢后”中的“茧丝”象征什么?
a) 贫困
b) 富贵
c) 劳动
d) 忍耐
诗的最后一句“但无田里叹”强调了什么?
a) 对生活的抱怨
b) 积极的生活态度
c) 对农民的同情
d) 对理想的追求
杨万里的风格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相似之处,前者倾向于关注社会现实,而后者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隐逸生活的理想。两者在表达个人情感时,虽有不同的侧重,但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