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3:0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3:02:08
闭户坐不得,开窗贮微凉。
树林荫白日,儿研生碧光。
信手取诗卷,细哦三数章。
初披颇欣惬,再揽忽感伤。
废卷不能读,起行绕胡床。
古人恨如山,吾心澹於江。
本不与彼谋,云何断我肠。
感罢翻自笑,一蝉催夕阳。
我关上门坐着不自在,打开窗户却能感受到一丝凉意。
树木在阳光下形成阴影,孩子们在研墨,散发出碧绿的光泽。
我随手拿起诗卷,轻声吟诵几章。
初读时心情颇为愉悦,重读时却又感到伤感。
读不下去的诗卷,我站起身,围着胡床走动。
古人的愁苦如同高山,我的心却如同平静的江水。
本不与他们有过多牵连,何以让我如此断肠?
感慨完后忍不住自笑,一只蝉声催促着夕阳的到来。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生于公元1127年,卒于1206年。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其诗风朴实,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卧治斋晚坐》写于诗人晚年之际,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闲坐思索,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古人情感的共鸣。诗中既有对生活的感悟,也流露出对历史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反思。开篇以“闭户坐不得,开窗贮微凉”引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窗外的凉意似乎是对他内心苦闷的安抚。接着,通过“树林荫白日,儿研生碧光”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孩童的稚趣,形成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然而,诗人的情绪在“初披颇欣惬,再揽忽感伤”中转折,初读诗卷的愉悦感受到古人情感的牵引,暗示着诗人与古人情感的共鸣和对人生的感慨。接下来的“古人恨如山,吾心澹于江”对比了古人与自己的情感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愁苦的理解与自身心境的淡然。
整首诗在感悟中逐渐升华,最后以“一蝉催夕阳”结束,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对美好生活的珍惜。诗人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展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历史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淡然与哲理。诗人既感受到了古人情感的沉重,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展现了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闭户坐不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儿研生碧光”中“碧光”指的是什么?
“古人恨如山”中“山”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