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0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00:30
芦菔鼠尾大,蔓菁兔耳长。
先生不忍摘,野客却同尝。
这首诗描绘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蔬菜园,芦菔的叶子大得像老鼠的尾巴,蔓菁的叶子长得像兔子的耳朵。诗中提到一位先生不忍心去摘这些蔬菜,而野外的客人却愿意一起品尝。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农业社会,百姓的生活与自然、田园息息相关。诗人通过描写蔬菜的生长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和对人情的思考。
《折蔬亭》是一首体现了杨万里对自然与人性深刻理解的诗。开篇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芦菔和蔓菁的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蔬菜的生机与活力。这里的“鼠尾”和“兔耳”不仅仅是对植物特征的描述,还蕴含着一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关爱。
诗中“先生不忍摘”一句,表现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的怜惜与敬畏,反映出一种人文情怀。而“野客却同尝”则展现了另一种生活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互动。野客的随性,似乎在提醒我们,生活不应只是规矩和束缚,还应有享受与体验的部分。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出深邃的哲理,既表现了诗人对蔬菜的爱惜,又隐喻了对生活态度的思考。此诗在字句简洁的外表下,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性不同态度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中提到的“芦菔”指的是什么?
“先生不忍摘”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野客”代表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