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0:2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0:29:47
释闷
杜甫 〔唐代〕
四海十年不解兵,
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
扬鞭忽是过胡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
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
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
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
眼暗不见风尘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无奈与忧虑。十年来,四海之内始终未能安宁,连犬戎也再次侵扰京城。失去道义并不关乎出入襄阳的野外,忽然骑马经过胡人的城镇。豺狼挡住了道路,百姓被迫断绝往来,烽火照亮了夜空,尸体横陈满地。连天子也该厌倦这样的奔波,群臣自然希望能恢复平安。但是,担心清除恶行的决心没有变化,听说宠幸恶人仍能保全性命。江边的老翁却错估了形势,眼花缭乱,看不清风尘的洁净。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一生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变迁,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目睹了民生困苦,诗风愈加沉郁、悲悲切切,深切关心社会民生。
《释闷》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之后,战乱频繁,国家动荡,民众苦不堪言。此时的杜甫深感忧虑与无奈,借诗抒发对时局的失望,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孤独与疲惫。
《释闷》通篇渗透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诗人用冷峻的视角,描绘了战乱带来的困境与哀伤。前四句通过描写战乱的无情与持续,点出国家的动荡不安。诗人用“犬戎也复临咸京”来强调外敌的威胁,表明即使在“十年不解兵”的背景下,安宁依然遥不可及。后面的描写则更加直观,豺狼挡路,烽火照夜,生死之间的惨烈让人心悸。
诗中透着对天子的无奈,天子不断奔跑于战乱之间,反映出权力的无力与对和平的渴望。同时,诗人对群臣的思考与失望,折射出他对政治的失望与无奈。最后,江边老翁的无知与迷茫则是对整个社会无知与无能的隐喻,揭示了在战乱中人们的困惑与悲哀。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杜甫的艺术魅力与社会责任感,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现实关怀的作品。
全诗通过描绘战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时局无奈与失望的情感。杜甫在诗中不仅反映个人的感受,同时也传达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犬戎”指的是哪个部落?
“烽火照夜”的意思是:
诗人对天子的情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