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7:34
《行次昭陵》
旧俗疲庸主,群雄问独夫。
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
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
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
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指麾安率土,荡涤抚洪炉。
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
玉衣晨自举,铁马汗常趋。
松柏瞻虚殿,尘沙立暝途。
寂寥开国日,流恨满山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的无奈和对历史的感慨。诗的开头提到旧俗已经疲惫,朝廷的统治者无能,群雄都在询问那位独裁者的去向。接着提到预言中龙凤的象征,显示出威严的统治对虎狼之辈的压制。诗人认为,天命已经归于尧帝的典范,神功也应与大禹的治水理念相协同。风云变幻的局势使人难以把握,日月仍然轮回,朝廷的文物多是向古代学习,而朝中大臣多为年迈的儒生。诗中也提到,直言不讳可能会招致屈辱,但贤者的道路却并不崎岖。往日的灾难依旧未曾消散,百姓仍在喘息。诗人希望能够安定国家,清除战争的余波。壮士因故乡的沦陷而悲伤,隐士向古老的庙宇行礼。玉衣的神灵在早晨自举,而骑马的战士则始终在奔波。松柏树下,遥望虚幻的殿堂,尘土飞扬,仿佛在黄昏的路上。最后,诗人感叹国初的寂寥,满心的遗恨充满了山间的角落。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他的一生历经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诗作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风格沉郁、深刻。
《行次昭陵》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百姓困苦,诗人虽身处战乱,但仍对国家和民族寄予厚望,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
《行次昭陵》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杜甫通过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不仅有对政治黑暗的批判,还有对历史典范的追忆。杜甫用“旧俗疲庸主”开篇,直接指出统治者的无能,接着通过“群雄问独夫”展现了社会的混乱与不安。
整首诗行文流畅,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忧虑。诗人借用“龙凤质”、“虎狼都”等典故,不仅增添了诗的文化底蕴,也使得其情感更加深邃。后半部分的“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则展现出士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悲凉的情绪。
诗人在结尾处感叹“流恨满山隅”,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悲伤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令人深思。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杜甫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对历史的敬畏。
《行次昭陵》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表达了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同情和对未来的担忧。
杜甫的诗歌风格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A. 明快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田园诗
诗中提到的“群雄问独夫”意指什么?
A. 统治者的强大
B. 社会的混乱与不安
C. 英雄的崛起
D. 诗人的孤独
“苍生喘未苏”表达了诗人对哪类人的关心?
A. 士人
B. 百姓
C. 官员
D. 战士
《行次昭陵》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前者更注重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与历史的反思,而后者则着重于个人的豪情和对人生的感慨。两者在风格和情感上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不同诗人的个性与时代背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