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1:00
朱凤行
—— 杜甫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
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
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
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及蝼蚁,
尽使鸱枭相怒号。
你难道没有看到潇湘的衡山高耸入云吗?
山顶上朱凤发出哀鸣。
它侧身回头,试图寻找同伴,
翅膀垂下,嘴巴紧闭,心中非常疲惫。
我看到那些百鸟在罗网中受困,
连最小的黄雀也难以逃脱。
我希望能把竹子的果实分给蝼蚁,
让那些鸱枭都来怒吼。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著称,关注民生疾苦,风格深沉而悲壮,常常表现个人的愤懑与无奈。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众苦难。诗中通过朱凤的悲鸣与百鸟的困境,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和无奈。
《朱凤行》是一首以朱凤为引子,借鸟喻人,表达对困境与苦难的深刻思考的诗作。诗中开篇便描述了高耸的衡山和哀鸣的朱凤,瞬间勾勒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朱凤的哀鸣不仅是对同伴的呼唤,更是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接下来的“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两句,生动描绘了朱凤的无奈与疲惫,这种描写使得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无助。
诗中对于“百鸟在罗网”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困境感。百鸟虽多,然被捕于网,象征着社会上众多无辜者的无奈与绝望,特别是“黄雀最小犹难逃”,提醒人们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难以逃避命运的束缚。最后两句“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则表达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与对强者的愤怒,朱凤的哀鸣与百鸟的苦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刻的社会批判。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反映了杜甫对现实的敏感与批判,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此诗通过朱凤的悲鸣与百鸟的困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体现了杜甫关心人间疾苦的深厚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中的“潇湘”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黄雀”是用来比喻什么?
“愿分竹实及蝼蚁”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在不同诗作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