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4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49:32
游钟山
(苏辙)
江南四月如三伏,
北望钟山万松碧。
杖藜试上宝公龛,
众壑秋声起相袭。
青峰回抱石城小,
白练前横大江直。
石梯南下府城闉,
松径东蟠转山谷。
乔林无风声如雨,
时见游僧石上息。
行穷碧涧一庵岩,
坐弄清泉八功德。
归寻晚饭众山底,
困卧定林依石壁。
朝游不知涧谷远,
莫归但觉穿双屐。
老僧一身泉上住,
十年扫尽人间迹。
客到惟烧柏子香,
晨饥坐待山前粥。
丈夫济时诚妄语,
白首居山本良策。
茹蔬饭糗何足道,
纯灰洗心聊自涤。
失身处世足愆尤,
愧尔山僧少忧责。
江南四月的天气像三伏天一样炎热,我从北方眺望钟山,看到万松苍翠。拄着拐杖试着上到宝公的龛前,耳边响起了众多山谷的秋声。青峰环抱着小石城,白色的瀑布犹如大江横贯。石梯向南下通往府城的闸门,松林小径向东蜿蜒通往山谷。高大的树林没有风声,像是下着细雨,偶尔看到游僧在石上休息。走到碧涧的庵岩,坐在清泉边,享受八功德。回去寻找晚饭时到达众山的底部,困倦地依靠石壁在林中入睡。早晨游玩时不知道涧谷的遥远,回家的时候只觉得穿着双屐走得很快。老僧住在泉边,十年间已经扫净人间的痕迹。客人到来时只烧柏子香,早晨饥饿时坐在山前等着粥。男子汉在时要认真做事,年老时居住在山中是明智的选择。吃素和粗糙的饭算不了什么,心中纯净的灰烬可以自我洗涤。失去身份在世间足够有愧,愧疚于山僧的少有忧虑和责备。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涑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苏洵之子,苏东坡的弟弟。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游钟山》创作于苏辙晚年,他在钟山游玩时受到自然景色和山中隐士生活的启发,表达了自己对清静、超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游钟山》是一首描绘钟山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的诗歌。全诗语言质朴,意象生动,展现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江南的四月景象与钟山的自然景致,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尤其是“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间迹”一句,充分体现了隐居生活的超脱与安宁。诗人在游历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同时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诗末提到“茹蔬饭糗何足道,纯灰洗心聊自涤”,更是抒发了他追求内心平静、简朴生活的愿望。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现出一种超脱与宁静的情感,体现了对内心平和与简单生活的追求。
诗中提到“四月如三伏”是指哪个地方的气候?
A. 北方
B. 江南
C. 西北
D. 东北
“青峰回抱石城小”中的“青峰”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心情
B. 钟山的山峰
C. 一种植物
D. 一位隐士
“白练前横大江直”中的“白练”比喻什么?
A. 云
B. 江水
C. 雪
D. 风
答案: 1-B,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