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2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20:46
胸次峥嵘满贮书,十年名字满江湖。
张公阅世诗千首,扬子传家宅一区。
谩道春风须得意,那知秋雨不成珠。
自从雪魄冰魂散,鲁国今谁更服儒?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林元复的深切怀念和对世道的感叹。诗中提到,胸怀壮志、知识渊博,十年来名声如潮水般遍布江湖。张公(张籍)在世间留下了千首诗篇,而扬子(扬雄)则在家族中有着显赫的地位。虽然人们常说春风得意,正是顺风顺水的时候,但谁能知晓秋雨中的珍珠却是难以成形的。从雪白的灵魂与冰冷的气质散去后,如今的鲁国还有谁能真正继承儒家的学问呢?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梅溪,宋代诗人,生于浙江,擅长山水诗及咏物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以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著称。
本诗是为了纪念友人林元复而作。林元复是一位在当时颇有声望的士人,诗中流露出对其才华的敬佩和对其人品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挽诗,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反思之作。开篇即以“胸次峥嵘”展现了林元复的非凡气度,紧接着又提到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赏与怀念。接下来的“谩道春风须得意”,则是对当下社会浮华的批判,诗人以秋雨的不成珠作为隐喻,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艰难。最后的“鲁国今谁更服儒”,更是对儒家文化衰微的感慨,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与思考。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追忆,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通过对比春风与秋雨,诗人揭示了人生的起伏与无常,使得整首诗不仅有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也具备了更深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怀念和反思,通过对林元复的追忆,揭示了诗人对当下社会风气的失望与对传统文化的忧虑,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儒家精神的衰退。
诗中提到的“张公”指的是哪位诗人?
“春风”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范成大的《林元复挽诗》更注重对社会现状的反思而非一味的豪情壮志。李白的作品常常展现个人的豪放与奔放,而范成大则在怀念中融入了对文化的忧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