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1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17:56
别山诗
作者: 皎然 〔唐代〕
山翁亦好禅,借我风溪树。
采药多近峰,汲泉有春渡。
幽僧时相偶,仙子或与晤。
自许战胜心,弥高独游步。
如何区中事,夺我林栖趣。
辞山下复上,恋石行仍顾。
宿昔情或乖,庶几迹无误。
松声莫相诮,此心冥去住。
山中的老人也喜欢禅宗,愿意借我那风中的溪水和树木。
我常在山峰附近采药,泉水也可以在春天汲取。
偶尔与幽静的僧人相遇,或许还能见到仙人。
我自许能战胜心魔,独自高歌,悠然自得。
可是在世俗的纷扰中,竟夺走了我在林中栖息的乐趣。
我下山又再上山,依然恋恋不舍,时常回头。
往日的情感或许已经疏远,但愿我的足迹不会错误。
松树的声音不要嘲笑我,这颗心已在冥冥之中安住。
皎然,唐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隐逸生活和自然风光,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别山诗》创作于皎然的隐逸生活中,表达了他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别山诗》是皎然一首极具意境的作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的开篇便以“山翁”作为引子,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在诗中,皎然借助自然元素(如风、溪水、树木)来表达自己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接着,诗人提到采药和汲泉,进一步加强了隐士的形象,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诗中的“幽僧”和“仙子”描绘了诗人偶尔与智者相遇的情景,象征着追求真理与自我提升的希望。而“自许战胜心,弥高独游步”则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修行的坚定信念,意在表达超越烦恼的决心。
诗的后半部分开始反思世俗的纷扰,“如何区中事,夺我林栖趣”一句,直接指出世俗的牵绊对内心宁静的影响,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诗人以“松声莫相诮”结束,表达出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强调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皎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喧嚣世界中追求心灵宁静的执着。
整首诗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平和的追求。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隐逸的理想生活,反思世俗对心灵的干扰,最终寻求一种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诗中“山翁”指代什么?
A. 山中的老人
B. 诗人自己
C. 仙人
答案:A
诗人对“林栖趣”的感受是怎样的?
A. 愉悦
B. 失落
C. 满足
答案:B
“松声莫相诮”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他人的嘲讽
C. 对内心的坚定
答案:C
《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自然的宁静美,与《别山诗》有相似的主题,均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两者都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但皎然的诗更加注重内心的挣扎与反思,而王维则更加强调自然的和谐美。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