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3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37:45
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
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
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
翼宿平垂地,雷池暗起龙。
简书曾禹授,燔祭自周封。
拜庙巡阴石,看桥入古松。
雪深居板屋,日转动厨钟。
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
衡山有七十二座山峰,其中最高的是祝融峰。
在山下的蛮方地带不远,中天的岳势巍峨高耸。
四面八方都被佛教占据,山顶上的秋色正浓厚。
翼宿星平卧在地,雷池里暗藏着龙。
简书是禹所授,燔祭自周朝的封赐。
我在庙宇中拜祭,巡游在阴暗的石头上,看那桥通向古老的松树。
积雪深厚,住在板屋里,阳光照射动着厨房的钟。
那片水清澈如镜,隐约可以见到洞庭湖的踪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徐照,字承明,号松客,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地方官,性情豪放,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游衡山》写于作者游览衡山时,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溯。衡山是道教和佛教圣地,诗中融入了对宗教和自然的思考。
《游衡山》是一首描写衡山壮丽自然景色的诗作,作者徐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的雄伟、秋天的浓烈以及人文历史的深厚。诗中“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开篇即引人入胜,展现了衡山的众多山峰,暗示了其广袤的地貌。接下来的“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则进一步深化了山的高大与雄伟,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崇敬。
诗中多次提到佛教及历史典故,如“四维皆佛占”,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反映了作者对宗教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后几句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场景,流露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视,使整首诗多了一份人文关怀与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山的壮丽与神秘,流露出对自然与历史的敬仰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个人情感,形成了诗歌的美学魅力。
逐句解析:
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
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
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
翼宿平垂地,雷池暗起龙。
简书曾禹授,燔祭自周封。
拜庙巡阴石,看桥入古松。
雪深居板屋,日转动厨钟。
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融合了人文历史与宗教文化,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衡山的最高峰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简书”是与谁有关?
“片水清如镜”中“镜”主要表达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