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句曲王尊师》

时间: 2025-07-12 06:23:51

诗句

不与俗人接,草堂云自封。

有时鍊丹去,无处觅行从。

树暖猴扪蝨,花香鹿养茸。

曾期哀解后,终隐大茅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06:23:51

原文展示:

句曲王尊师
宋无

不与俗人接,草堂云自封。
有时鍊丹去,无处觅行从。
树暖猴扪蝨,花香鹿养茸。
曾期哀解后,终隐大茅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人交往,隐居于云雾缭绕的草堂之中。有时他会去练习炼丹,但总是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温暖的树上,猴子在抓虱子;香气扑鼻的花丛中,鹿在悠然地吃草。他曾期望在悲伤解脱之后,再次回到隐居的生活,最终选择在大茅峰上隐匿。

注释:

  • 不与俗人接:不与世俗的人交往。
  • 草堂:指隐居的住所。
  • 云自封:自我封闭于云雾之中,形容隐居的状态。
  • 鍊丹:指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
  • 行从:同伴。
  • 猴扪蝨:猴子在树上抓虱子,表现自然的景象。
  • 鹿养茸:鹿在花香中生长,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 哀解:悲伤的解除。
  • 大茅峰:指高耸的山峰,象征隐居的理想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无,生于宋代,隐逸诗人,作品多描写隐居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作者选择隐居,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拒绝以及对超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隐逸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开篇的“不与俗人接”直接点出诗人的态度,表明他选择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接下来,诗人通过“草堂云自封”的意象,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隐居环境,传达出一种安静、孤独却又充满诗意的生活状态。

“有时鍊丹去,无处觅行从”一语,表现出诗人对修道炼丹的执着,但又感到孤独缺乏同伴,揭示了隐士生活的艰辛。后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树暖猴扪蝨”与“花香鹿养茸”,展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与和谐,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令人向往。

最后两句“曾期哀解后,终隐大茅峰”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及对隐居生活的坚定选择。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第一联强调与世俗的隔离,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独立与孤傲。
    2. 第二联表达了炼丹理想,但又凸显出寻找伙伴的困难,显示出隐士生活的孤独。
    3. 第三联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4. 第四联则回顾过去的期望,展现了诗人的坚持与追求。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草堂云自封”与“无处觅行从”,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如“树暖猴扪蝨”将自然景象与隐逸生活相结合,增添了生动的意象。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清新脱俗的隐逸思想。

意象分析:

  • 草堂:象征隐逸的生活环境,代表诗人的生活态度。
  • :象征自由与脱俗,表达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 猴与鹿:代表自然的和谐与生机,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选择隐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恨世俗 B. 追求自然 C. 追求财富
    答案:A, B

  2. 诗中“草堂云自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自得其乐 C. 忧伤
    答案:B

  3. “树暖猴扪蝨”中的“猴”象征什么?
    A. 忍耐 B. 生命活力 C. 感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但更多展现了对山水的描绘,而宋无则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热爱。两者都体现了隐逸思想,但风格各有不同,反映出各自的情感与境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隐逸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己未秋杪虏骑云扰圣主神断斥逐元奸台臣始有 贺族兄宠妾生子 送欧阳 九月十日晴 送周县尉满秩归 赠宗道士元一 送洪右司去官 和刘山居见惠之什 过麻子湖遇逆风有作 余评事惠龙团兽炭香璎凫实且许以百丈山楮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闻香下马 金字旁的字 听荧 河倾月落 包含脸的成语 巳字旁的字 人言藉藉 青云直上 单席 辵字旁的字 入字旁的字 龙章凤函 木字旁的字 一差二误 笑纳 溜须拍马 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