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蒙古土风杂咏十二首 其十 竹笔》

时间: 2025-04-26 18:39:38

诗句

削竹成尖渍墨挥,殊涂漆简却同归。

尽饶毛颖谁封管,恰似蒙恬未合围。

荒略粗分今与昨,鲁鱼孰辨是耶非。

穹庐笔策赤书就,邮递还从马上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39:38

原文展示

削竹成尖渍墨挥,殊涂漆简却同归。尽饶毛颖谁封管,恰似蒙恬未合围。荒略粗分今与昨,鲁鱼孰辨是耶非。穹庐笔策赤书就,邮递还从马上飞。

白话文翻译

削竹成尖,沾墨挥洒,虽不同于涂漆的简牍,最终却有着相同的归宿。即便毛笔的笔尖再好,谁又能封住这笔墨呢?这就像蒙恬的兵围未能合拢。粗略地分辨今昔,鲁鱼又有谁能分清是非?在这广袤的草原上,书法的笔墨已然成形,书信的传递还要依赖马背飞奔。

注释

  • 削竹成尖:削竹子成尖端,用于书写。
  • 渍墨:沾上墨汁,进行书写。
  • 殊涂漆简:虽然涂抹油漆的简牍(古代的书写材料)不同,但最终目的相同。
  • 尽饶毛颖:无论是多么好的毛笔。
  • 蒙恬:古代名将,负责边防事宜,暗指未能合围的局势。
  • 鲁鱼孰辨:鲁鱼是古代成语,意为难以辨别的事物。
  • 穹庐:形容蒙古的帐篷。
  • 笔策:笔墨。
  • 赤书:书写的内容。
  • 邮递:传递书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1711-1799),即清代的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也在文艺方面颇有成就,尤其在诗词创作上,弘历的作品展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蒙元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中表现出对书写工具和书法艺术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笔为线索,探讨了书写的意义与价值。开篇以“削竹成尖渍墨挥”引入,生动地描绘了书写的过程,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接着,诗人通过对比“涂漆简”与竹笔,表达了尽管材料不同,但书写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强调了文化的共通性与延续性。诗中提到的“蒙恬未合围”,则暗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对错难辨,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反思。结尾处“邮递还从马上飞”,则体现出一种动态的文化交流,寓意着书信的快速传播与人际的沟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削竹成尖渍墨挥:描绘书写工具的制作过程,表现作者对竹笔的珍视。
  • 殊涂漆简却同归:强调不同材料的书写工具最终目的一致性。
  • 尽饶毛颖谁封管:质疑即便是最好的毛笔也无法限制书写的自由。
  • 恰似蒙恬未合围:用历史典故比喻当前的复杂情势。
  • 荒略粗分今与昨:探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模糊界限。
  • 鲁鱼孰辨是耶非:提出对是非的难以判断。
  • 穹庐笔策赤书就:描绘书写环境,强调文化的生动。
  • 邮递还从马上飞:生动地呈现书信传播的方式,展现了文化交流的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鲁鱼”比喻难以辨别的事物,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蒙恬,增加了诗的深度和广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思考,同时探讨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意象分析

  • 竹笔:象征着书写与文化的传承。
  • :代表知识与智慧的积累。
  • 穹庐:体现了草原文化的广袤与开放。
  • :象征着迅速的传播与沟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削竹成尖”中的“削”指什么? A. 切割
    B. 减少
    C. 增加
    答案: A

  2. 诗中提到的“蒙恬”代表什么含义? A. 书法家
    B. 兵将
    C. 文人
    答案: B

  3. 诗歌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方面? A. 自然景色
    B. 文化传承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蒙古土风杂咏十二首 其十 竹笔》与唐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书法艺术和文化传承的不同表现,以及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中国古代书法史》
  • 《中华文化与历史》

相关查询

读乞归不允诏 东庵新辟云栈 登复州城 得雨 道傍得熟人家 祷雨阳山 祷雨阳山 代送礼悦杨侍郎帅江陵 大雪感怀 答传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儿字旁的字 百马伐骥 厚结尾的成语 玄字旁的字 柄令 古涩 同字框的字 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悠着 牙字旁的字 苦厄 侵略 须臾之间 支字旁的字 砥廉峻隅 狂朋怪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