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1:2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1:28:34
送王覃
王安石 〔宋代〕
分走人间十五年,尘沙吹鬓各苍然。
山林渺渺长回首,儿女纷纷忽满前。
知子有才思奋发,嗟余无地与回旋。
相看一作奏吴别,身世何时两息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王覃分别的感慨。十五年来,世事如烟,岁月无情地在我们身上留下了痕迹。回首往昔,山林的景色渐渐淡去,而眼前却是儿女满堂,令人感叹时光飞逝。虽然我知道你才华横溢,前途光明,而我却感到无奈,无法与时俱进。我们相对而视,仿佛在演奏一曲离别的乐章,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聚。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熙宁变法”的主导者,提倡变革和新政。王安石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质朴著称,常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与友人王覃分别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王安石在官场和学术上都忙碌不已,面对即将分别的朋友,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送王覃》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与情感的离别诗。王安石通过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开篇两句“分走人间十五年,尘沙吹鬓各苍然”,用“尘沙”形象地描绘了岁月的无情与沧桑,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对人的影响。接下来的“山林渺渺长回首,儿女纷纷忽满前”,诗人回首往事,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眷恋,也对家庭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到惊诧。
在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王覃的欣赏与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体现了“知子有才思奋发,嗟余无地与回旋”中的深思熟虑。王安石不仅是在送别友人,更是在反思自身的价值与处境,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整首诗更显深邃。
最后一句“相看一作奏吴别,身世何时两息肩”,将离别的场景升华为一种音乐的表达,充满了离愁别绪,也蕴含着对未来重聚的期待。整首诗在真挚的情感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和对未来重聚的期盼,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诗中“尘沙”用来比喻什么?
诗人对王覃的态度是?
“相看一作奏吴别”中“吴别”指的是什么?
王安石与王勃的送别诗都富有情感,王勃的作品更强调个人志向与离别的无奈,而王安石则更关注友情与岁月的流逝。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