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1:05
皇天平四时,不以秋先春。
仁人奉天职,不以德后刑。
次序固云然,表里元相因。
方春布阳炜,万物皆精神。
当秋乃揫斂,黄落山川贫。
天机之浅者,荣悴为戚忻。
谁知天地心,於此常肫肫。
既尝验诸理,又以取诸身。
四德孰非元,四端孰非仁。
刑威虽时用,生意固长存。
四时长有春,吾闻邵子云。
触事识初心,乃以名吾亭。
天道公正,四季分明,不会让秋天先于春天到来。仁人遵守天命,不会因为德行而轻视刑罚。事物的秩序本是如此,表里之间原有因果关系。春天来临,阳光普照,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而到了秋天,万物开始收敛,山川变得贫瘠。那些天真者,荣华与衰败总是互相徘徊。谁能理解天地的心意,在这之中总是如同善恶一样分明。我已经尝试去验证种种道理,同时也用以反观自身。四种德行哪个不是根本,四种端正情感哪个不是仁爱。刑威虽有时施行,但生机的本质却是长存的。四季永远都有春天,我听说过邵子的话。触事之时,识得初心,这正是我所命名的亭子。
魏了翁(约1040-1090),字叔安,号白青,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在哲学、政治等方面有重要贡献,尤其在理学的传播方面有突出成就。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理学盛行的时期,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法则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命、德行、刑法等问题的探讨。
这首诗以四季变化为引子,探讨了自然法则与人类德行之间的关系。开头部分通过“皇天平四时”强调了宇宙的公正和自然规律的不可违逆,接着提及仁人应当恪守天职,凸显出道德与法治的相辅相成。作者以“春”和“秋”作为时间的象征,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秋天则暗示着衰败与收敛,展现了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永恒。
在情感层面,魏了翁通过“触事识初心”表达了对人心的洞察,倡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初心,以此来命名自己的亭子,象征着一种宁静与反思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性深刻的理解和哲学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自然法则与人类德行的辩证关系,强调在自然规律面前,仁德与刑罚是需要协同存在的。诗人通过春秋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初心的重要,倡导人们在繁杂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诗中提到的“仁人”是指什么?
诗里提到“触事识初心”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刑威虽时用,生意固长存”表达了什么观点?